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網絡世界的牛頭與馬嘴


因為疫情的緣故,香港很多教會均決定轉會網絡崇拜,然後又再一次惹起關於網絡虛和實的討論,教會的立場多年來很一致:網絡是虛擬、暫時、不真實、假的。有些教牧甚至擱下狠話,認為網絡是毫無價值,最終的目標還是現實的交流,亦只有真實的交流才有意義。

甚麼才是現實,甚麼才是虛擬呢。憑甚麼說網上等於虛擬不真實,而現實世界一定是真相,或比較接近真相。


想由一個故事講起。


對於玩家Mats Steen (Ibelin)來說,甚麼才是他的真實身份呢?是困在地下室,患有罕見疫病的青年Mats Steen,還是在艾澤拉斯,一個樂於助人、善解人意的Ibelin。還是兩者皆是。

相信有不少人會反駁,其他玩家出席Mats的喪禮,正是虛擬走到現實的例子。但沒有Ibelin在魔獸世界的長年經營,誰會來出席他的喪禮?那群網友對他的感情和友誼,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呢。在Mats Steen的例子中,現實反而是虛擬世界的延伸,而非相反。

作為一個俗稱網X的重度網絡使用者,老早為意到一個現象。因為網絡的匿名特性,在網絡上,人反而更容易表達出自己真實的一面,甚至向從未見面的網友透露自己心底裡的秘密,這些情況,現實中並不多見。尤其是教會多年來被人批評為虛偽、偽善,不少人是帶上面具來到教會。虛擬與現實,不一定對應該網上及網下,網上有真,網下也有假。

有一位朋友,借用了呂大樂《四代香港人》的框架去分析,上一兩代的網絡使用者,是數碼移民(Digital immigrant),是由沒有網絡的世界,移民到網絡。他們視互聯網為一種新的工具,和以前的收音機和電視一樣:以前講電話,現在用whatsapp/微信;以前看電視聽電台,現在看youtube;以前寫信寄信,現在有Email;以前郵購、電視購物,現在淘寶、HKTVMALL;以前到書局買書,現在看電子書。儘管他們懂得運用各種新工具,始終視視網絡為「他鄉」,現實才更重要,一直強調要回歸現實。正如上一兩代的香港人,視香港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但自己的根始終在中國,深受大中華情結影響,認為香港最終需要回歸母體,認同身為中國人的身份。

然而,去到第三四代,是所謂的數碼原住民(Digital native),泛指出世時或很年輕時已接觸網絡及數碼工具,對他們而言,網絡即生活,網絡即現實,沒有所謂網上網下之分。他們有自己獨有的文化,有自己傳承的Meme,他們的網名已經用了十幾二十年,是他們身份的一部份。好像第三四代香港人,八十年代開始冒起的本土意識,一系列的「獅子山精神」、「香港是我家」,慢慢札根香港,認同香港人的身份,毋用四處尋根。

Digital immigrant上網可能會出現身份認同困惑,所以覺得網絡活動好虛,甚至是離經叛道(看看關於網絡崇拜的爭議,到今天還沒有停止),但Digital native則活得非常紮實,有血有肉。教牧們呼籲Digital native回歸現實,是「牛頭唔搭馬嘴」,因為對Digital native而言,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認同及經歷的)現實,對他們而言,沒有網上網下崇拜,只有崇拜及不是崇拜;沒有網絡教會或實體教會,只有教會及不是教會。

要牧養網絡原生代,已經不能用一種網上/實體的觀念,而應該視為異文化宣教,萬不能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要求大家下網「真實」相交。自網絡出現,人類社會經歷重大的範式轉移,網絡是全球的大勢所趨。網絡即現實,或者說網絡已經塑造出新的現實,改變了現實的定義。無法理解及接受這點的教會及教牧,將會受到時代無情的淘汰。

2 則留言:

  1. 約翰福音4:24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何苦為工具煩? 你倒不如睇吓所謂教會幾多人係人在心不在, 連自己信既神係圓係扁都唔知

    回覆刪除
  2. 其實有幾多牧師真係頂得住 網絡上 真誠的說話。
    係教會入面咁真誠數說教會的不是,一定比人照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