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從來未安舒,言何走出去



不約而同,連續兩星期崇拜的講道中,台上的講者均提到「踏出安舒區」,近年一聽到類似的言論,即時觸發心理反射機制:「你又知我而家好舒適?」

我相信「安舒區」(comfort zone)是近年教會濫用兼誤用得最多的術語,由此引伸出幾個疑問。



第一,甚麼是安舒區?

為意了好一段時間,在教會的場境之下,講「走出安舒區」,大部份的故事有一個大概的樣式:某人年紀輕輕事業有成,繼而有車有樓有妻有兒,談不上大富大貴,最少亦生活無憂。人到中年,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究竟如何回應神。經過一定時間的考慮,決定更弦易轍,放棄高薪厚職,提早退休,做更有意義的事,而結果通常有兩個導向,一是全職事奉,二是海外宣教。

講者未必有心,但聽者多數為意,他們之所以能安然踏出舒適區,某程度是基於他過去長年在事業上打拼,一早奠定好經濟基礎,甚至擁有超過一層已供完的物業。當他放棄自己的事業,提早退休,領取豐厚的退休金後,轉投全職事奉,雖然薪水通常差一截,但經濟上依然有餘裕應付,未致於捉襟見肘,走出安舒區之後,生活還是比大部份人安舒得多。例如,其中一位講者講到,過去在跨國企業身居要職,內外庶務有秘書代勞,如今竟然要自己覆電郵、打電話、沖咖啡,視之為「走出安舒區」的體會,聽完「唔知好嬲定好笑」。

結果,這類「走出安舒區」的故事,與台下大部份人的生活經歷有相當距離,除了投以艷羨目光之外,台下眾人難以效法。何曾聽過一般打工仔如保安、清潔工人要「走出安舒區」,或許因為他們的生活從來未試過安穩舒適。在香港一個高度資本義和貧富懸殊的都市,普羅大眾思考的方向,恐怕不是如何走出安舒區,而是如何找到安舒區,並在其中待久一點。

在教會中典型的「走出安舒區」故事,倒頭來變成一種「發財立品」的富貴見證,生活安定有閑餘,才有空間思考如何活得更有意義,人生下半場可以有甚麼突破,賺了半生,於是回饋社會/教會。在他們口中所謂「安舒區」,只是指生活上的舒適,財務自由,各方面皆定安下來的狀態,以需求金字塔去解釋的話,是最上層的自我實現,而不是甚麼「走出安舒區」。

承蒙朋友指點,安舒區並不簡單指生活舒適,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習慣於熟悉的環境、行為,在當中感到舒適而不願意轉變。例如以色列人當年出埃及後反悔,埋怨摩西領他們到礦野受死,埃及為奴之地便是他們的舒適區。坊間無數資料談到安舒區,在此不班門弄斧了。

第二個問題比較麻煩,「走出安舒區」是聖經的教導嗎?

答案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誠然,聖經沒有所謂安舒區等字眼,然而聖經這麼多篇幅,總會找到類似的故事,例如剛才提到的出埃及入迦南、耶穌呼召門徒撇下一切跟隨他,便很有「走出安舒區」的意味。

正因聖經這麼多篇幅,要找出相反例子一點也沒有難度。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甚至始祖犯罪、興建巴別塔,也似乎是走出安舒區後出錯的事例。

第三個疑問,為甚麼一個心理學的用語會登堂入室,成為講壇上的教導呢,儼如聖經教訓呢?

早十幾年前胡志偉牧師已經提過教會這種道術不分的現象,詳見時代論壇的文章《當前香港教會的危機之一:「道」「術」不分》。有部份教牧似乎擔心聖經的「道」不夠照,或者過於艱深怕人不明白,於是在坊間援引很多心理學/社會科學範籌流行的「術」,但對這些「術」往往又不求甚解,只取其實用之處,用宗教術語包裝改頭換面,然後推介給信徒。例如本文所言,在教會中講走出安舒區,通常是鼓勵信徒承擔更多事奉,難道聖經之中,沒有足夠的聖言給我們嗎?

2 則留言:

  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30042380629453&id=100008711257639

    有點異曲同工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佢篇文底下話如果唔係基督徒希望認識信仰可以點點點
      我諗: 如果我唔係基督徒,都會認同作者講得有道理,但佢口中既教徒都係道德魔人計較人地付出得少,仲想唔想去教會加入呢班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