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書中一段。
//2015年2月28日,我在「全球領袖高峰會」(香港)負責帶領的時候,詢問在場六百多位教會領袖,當中包括很多主任牧師。我問:「如何讓青年再投入教會?」。我把這六百多人分成三至四人一組,大約150組,每組討論15分鐘,然後把兩個具體意見寫下給我,結果收到220項具體建議。
我把這建議分成五類。第一類是「屬靈」(Spiritual):要多為青年祈禱、青年要多讀經等,這類意見有項。第二類是「身體」(Physical):通過身體力行,以具體行動參與,這類共有25項意見。第三類是「情緒」(Emotional):我們怎樣關注青年的情緒發展?怎樣幫助他們控制和掌握自己的情緒?共有項這類意見。第四類是「關係」(Relational):怎樣幫助青年建立更好的同儕、尊卑、以致不同面向的人際關係,共有57項意見。最後是「職業」(Career):關於職業訓練、職業發展和領導發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的課題共有45項意見。
坦白說,我不以此為滿足,雖然這群教會領袖的意見不錯,但似乎比較抽象。於是我找了一群青年,讓他們看看這220項意見中,哪些意見是他們也認同的。結果發現青年對屬靈方面的意見,認同只有30%。較多青年認同是關係和身體力行兩方面的意見,分別是39%和44%。此外,發現接受成年意見的比率,平均只有30%,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成年是香港教會的領袖,可見青年和成年之間在意見和觀點上存在很大落差。//
//2015年2月28日,我在「全球領袖高峰會」(香港)負責帶領的時候,詢問在場六百多位教會領袖,當中包括很多主任牧師。我問:「如何讓青年再投入教會?」。我把這六百多人分成三至四人一組,大約150組,每組討論15分鐘,然後把兩個具體意見寫下給我,結果收到220項具體建議。
我把這建議分成五類。第一類是「屬靈」(Spiritual):要多為青年祈禱、青年要多讀經等,這類意見有項。第二類是「身體」(Physical):通過身體力行,以具體行動參與,這類共有25項意見。第三類是「情緒」(Emotional):我們怎樣關注青年的情緒發展?怎樣幫助他們控制和掌握自己的情緒?共有項這類意見。第四類是「關係」(Relational):怎樣幫助青年建立更好的同儕、尊卑、以致不同面向的人際關係,共有57項意見。最後是「職業」(Career):關於職業訓練、職業發展和領導發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的課題共有45項意見。
坦白說,我不以此為滿足,雖然這群教會領袖的意見不錯,但似乎比較抽象。於是我找了一群青年,讓他們看看這220項意見中,哪些意見是他們也認同的。結果發現青年對屬靈方面的意見,認同只有30%。較多青年認同是關係和身體力行兩方面的意見,分別是39%和44%。此外,發現接受成年意見的比率,平均只有30%,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成年是香港教會的領袖,可見青年和成年之間在意見和觀點上存在很大落差。//
《牧養大專與青的挑戰》李志剛 (馬鞍峰香港教會堂主任)
雖然現在才看2014的教會普查,似乎有點過時,當中的提出的問題變成陳調濫調,教會流失年青人及職青,是自古以來的業界共識,只不過以是「從前風聞有你,如今親眼見你」,今次有確實的調查作證。不過所謂年青人及職青出走,只是結果,而原因安在呢?
這幾年間耳聞目睹,很多人談論過這個問題,慢慢意識到,原因好大可能是某一班教會領袖脫節,追不上時代轉變。譬如我聽過不少將退休或已退休的教牧,自詡「唔識上網」,從來沒有和其他人在網上交流,也沒有自己的社交媒體戶口,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他們總解釋說現實的關聯才是最重要。從這群人的年紀推算,互聯網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興起的時候,他們也只不過四十歲上下,正值壯年,他們並非年紀大,接近退休才缺乏接新事物的能力,而是遠在二十年前經已如此。我無意否認現實的接觸,但網絡已經成為全球的大趨勢,年青一輩開始出現網絡原居民,上網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要勉回年青人而不上網,大約是做救生員不懂游水一樣。
偏偏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丟出來的方案,不外是屬靈四多,多讀經、多祈禱、多靈修、多聚會。加上他們掌握了權力、資源及人脈關係,努力地實踐他們心目中以為可以吸引年青人的方法。類似文首的會議,何解不直接邀請年青人出席分享?觀察到教會討論年青人的場合,年青一輩總是缺席被排除在外,然後任由一群五十至七十歲的教會領袖去去定甚麼才是年青人所想所要,後果當然阿崩叫狗。
例如普查後幾年,無數分享、文章及調查,均指出後生一輩不滿教會的原因之一,是教會在公共事務上表現差劣,以反對教會政治化為理由,不容許在教會中討論及實踐,維持堂會內的合一同和諧。令到較有理想的年青人走出去,嘗試係教會外其他場合實踐信仰,因為他們往往是公共事務出問題後的直接受害者。教會是如何回應的呢:教會存在的目的是傳福音,而不是政治參與或改良社會,於是舉辦一個全港性大型佈道會,冀望修補撕裂,主辦單位還明言會「乘勝追擊」!問你死未!
如今,隱隱然見到教會回應的策略,是覺得這群後生太難搞,諸多要求,無法應付,而索性放棄。
在《大型佈道會的再思》中,幾乎就是這種想法的體現,普查明明揭示大專及職青流失,他們卻轉向做中學生工作:「在籌劃下一輪大型佈道會的同時,更需要在未來十二個月內積極策劃新一輪的學生福音工作,讓中學生能在求學階段最少能出席或參與一次大型佈道會,以收割神為我們預備、早已發白的「學生」莊稼。」
大型佈道會只會做中學生場,無膽做大專場及職青場,因為明知這群人不會賣帳,但中學生卻可以由學校強逼出席,至少人數不會太難看。
集中資源及精神去處理年青夫婦及其子女,一方面當然為了高舉家庭價值應付同運,父母要轉教會考慮較多,而且還會吸引祖父母輩去教會,可以保持增長。另一方面,他們的子女未讀大專,仍未脫離師長的控制,所以希望可以趁年輕時「導正」他們,灌輸「正確」價值觀,希望成長後不要太激進,不輕易去挑戰權威,可以乖乖留在教會做好寶寶。正是一石幾鳥之策。
然而教會結構,係一代傳一代,成人牧養職青,職青牧養大專,大專牧養高中,高中牧養初中,當教會嘗試放棄職青或無法解決職青面對的問題引起流失,中間的層面一斷,難道叫一班五六十歲的牧者去牧養高中及大專?你知唔知咩叫「食雞」?職青一環一斷,下面亦難保住,但問題可能拖到五到十年後先浮現,這班人升上大專及出來社會後依然相繼離開,不過相信好多教會領袖已經入土為安見主面了。
另外一件事,由教會普查後講了幾年所謂教牧退休潮,書中找來某間教會的顧問牧師,寫一篇講傳承。相信大家看過我的文章,知我向來對「顧問牧師」這四隻字無好感。文章提到那位牧師於08年升上去做顧問,我八卦下翻查該堂會的網頁,到2018年,該牧師依然是顧問牧師,做足十年!如果為交接後順利過渡,做個三五年尚算合理,做足十年,難免瓜田李下。
而最精彩的地方,該堂會網頁上,顧問牧師名號,排得比主任牧師更前,誰才是終極大佬,心照啦老友。
所以我提過,擔心教會有退休潮,青黃不接及係過慮,教會未來要面對係升職潮,一眾主任牧師會升做顧問,繼續參與堂會大小事務。甚至日後,做顧問的年期,分分鐘長過做堂主任的時間,到時又再可以寫多篇顧問榮休感言,講如何交棒比下一任顧問。
在這個情況,年青人出走,根本係逃出生天,教會人數下跌,不單止不是壞事,可能是天大的好事,證明年青人有求生意欲,對信仰還有一絲渴求。
這幾年間耳聞目睹,很多人談論過這個問題,慢慢意識到,原因好大可能是某一班教會領袖脫節,追不上時代轉變。譬如我聽過不少將退休或已退休的教牧,自詡「唔識上網」,從來沒有和其他人在網上交流,也沒有自己的社交媒體戶口,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他們總解釋說現實的關聯才是最重要。從這群人的年紀推算,互聯網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興起的時候,他們也只不過四十歲上下,正值壯年,他們並非年紀大,接近退休才缺乏接新事物的能力,而是遠在二十年前經已如此。我無意否認現實的接觸,但網絡已經成為全球的大趨勢,年青一輩開始出現網絡原居民,上網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要勉回年青人而不上網,大約是做救生員不懂游水一樣。
偏偏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丟出來的方案,不外是屬靈四多,多讀經、多祈禱、多靈修、多聚會。加上他們掌握了權力、資源及人脈關係,努力地實踐他們心目中以為可以吸引年青人的方法。類似文首的會議,何解不直接邀請年青人出席分享?觀察到教會討論年青人的場合,年青一輩總是缺席被排除在外,然後任由一群五十至七十歲的教會領袖去去定甚麼才是年青人所想所要,後果當然阿崩叫狗。
例如普查後幾年,無數分享、文章及調查,均指出後生一輩不滿教會的原因之一,是教會在公共事務上表現差劣,以反對教會政治化為理由,不容許在教會中討論及實踐,維持堂會內的合一同和諧。令到較有理想的年青人走出去,嘗試係教會外其他場合實踐信仰,因為他們往往是公共事務出問題後的直接受害者。教會是如何回應的呢:教會存在的目的是傳福音,而不是政治參與或改良社會,於是舉辦一個全港性大型佈道會,冀望修補撕裂,主辦單位還明言會「乘勝追擊」!問你死未!
如今,隱隱然見到教會回應的策略,是覺得這群後生太難搞,諸多要求,無法應付,而索性放棄。
在《大型佈道會的再思》中,幾乎就是這種想法的體現,普查明明揭示大專及職青流失,他們卻轉向做中學生工作:「在籌劃下一輪大型佈道會的同時,更需要在未來十二個月內積極策劃新一輪的學生福音工作,讓中學生能在求學階段最少能出席或參與一次大型佈道會,以收割神為我們預備、早已發白的「學生」莊稼。」
大型佈道會只會做中學生場,無膽做大專場及職青場,因為明知這群人不會賣帳,但中學生卻可以由學校強逼出席,至少人數不會太難看。
集中資源及精神去處理年青夫婦及其子女,一方面當然為了高舉家庭價值應付同運,父母要轉教會考慮較多,而且還會吸引祖父母輩去教會,可以保持增長。另一方面,他們的子女未讀大專,仍未脫離師長的控制,所以希望可以趁年輕時「導正」他們,灌輸「正確」價值觀,希望成長後不要太激進,不輕易去挑戰權威,可以乖乖留在教會做好寶寶。正是一石幾鳥之策。
然而教會結構,係一代傳一代,成人牧養職青,職青牧養大專,大專牧養高中,高中牧養初中,當教會嘗試放棄職青或無法解決職青面對的問題引起流失,中間的層面一斷,難道叫一班五六十歲的牧者去牧養高中及大專?你知唔知咩叫「食雞」?職青一環一斷,下面亦難保住,但問題可能拖到五到十年後先浮現,這班人升上大專及出來社會後依然相繼離開,不過相信好多教會領袖已經入土為安見主面了。
另外一件事,由教會普查後講了幾年所謂教牧退休潮,書中找來某間教會的顧問牧師,寫一篇講傳承。相信大家看過我的文章,知我向來對「顧問牧師」這四隻字無好感。文章提到那位牧師於08年升上去做顧問,我八卦下翻查該堂會的網頁,到2018年,該牧師依然是顧問牧師,做足十年!如果為交接後順利過渡,做個三五年尚算合理,做足十年,難免瓜田李下。
而最精彩的地方,該堂會網頁上,顧問牧師名號,排得比主任牧師更前,誰才是終極大佬,心照啦老友。
所以我提過,擔心教會有退休潮,青黃不接及係過慮,教會未來要面對係升職潮,一眾主任牧師會升做顧問,繼續參與堂會大小事務。甚至日後,做顧問的年期,分分鐘長過做堂主任的時間,到時又再可以寫多篇顧問榮休感言,講如何交棒比下一任顧問。
在這個情況,年青人出走,根本係逃出生天,教會人數下跌,不單止不是壞事,可能是天大的好事,證明年青人有求生意欲,對信仰還有一絲渴求。
對信仰有一絲渴求,但未必係基督信仰。我本人就係一個實證。
回覆刪除不過,話說回頭,仍對信仰有渴求,總比留在教會純粹以佢為一個社交場合去推廣自己嘅保險傳銷業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