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用一篇舊文《未來牧養的更新》,是胡志偉牧師在2014年教會普查後的文章,劈頭第一句:「數據反映,當前本港教會的失誤不在於佈道,乃在於牧養。本港教會一向積極領人信主、受洗加入教會,2009至2013年,平均每年有16,180人受洗,5年累積推算有80,900人。然而,過去5年教會崇拜人數只多了12,810人,對比受洗人數增長,明顯少了68,090人。」
其次,便是所謂年青人出走的問題。
《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帶來發現是信徒的「出走」現象,較明顯是年齡25至44歲組別,特別是大專信徒至職場10年以內信徒的流失情況。面對當前形勢,教牧與長執需要承認有部分年輕新世代,特別是學歷較高與有理想的,對堂會在公共課題的表現感到失望與不滿,忿而離開。有部分信徒感到牧養不足,或因成長中未能適應的種種因素,感到教會生活不再是個人的最高優次。
幾年過去,究竟教會如何處理呢?
其次,便是所謂年青人出走的問題。
《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帶來發現是信徒的「出走」現象,較明顯是年齡25至44歲組別,特別是大專信徒至職場10年以內信徒的流失情況。面對當前形勢,教牧與長執需要承認有部分年輕新世代,特別是學歷較高與有理想的,對堂會在公共課題的表現感到失望與不滿,忿而離開。有部分信徒感到牧養不足,或因成長中未能適應的種種因素,感到教會生活不再是個人的最高優次。
幾年過去,究竟教會如何處理呢?
相信合乎常理的做法,是接觸這群人,聆聽他們的需要,調查離開教會的原因,然後老土一點的關懷同行,修補與年青一代的裂痕,改善教會在公共課題上的表現。如果教會肯做,這幾年間應該略有小成。
很希奇的是,我察覺部份教會領袖提出解決方法,恰恰背道而馳,改而呼籲加強佈道工作,強調不要特別遷就年青人,同時埋怨政治騎劫教會,令到教牧動輒得咎。換言之,是完全否定教會普查揭示出來的現象。
是故我們有了一個全港性的大型佈道會。
近日百川的同道已經,衝着那篇《大型佈道會的再思》寫了一篇回應,筆者之前也連續寫了好幾篇,所以不再重覆,只補充少少數字,當初大會預計七場佈道會,總計會有三十萬人入場,三萬人決志信主。即使以大會提供的數字計,最終結果還只是當初預期的三份之一。一張考卷一百分滿分拿三十分,甚能算得上「確實客觀地能收豐碩的福音果效」呢?
在之前關於大型佈道會的總結中,曾經寫過「我最擔心是,一眾領袖無法接受結果,不主動承擔責任,轉而諉過他人,認為信徒欠缺宣教熱情,特別是過去批評過福音盛會的人,認為他們一心唱衰,阻攔聖工。」以近日浮上水面的言論,恐怕不幸言中。
我認為傳福音,並非一時一地的單一事件,而是整個信仰群體的一種整合表現,而非限於個別佈道者的質素及心志。所以在教會中,向來不乏類似見證:信徒在個人佈道時講到一塌糊塗,對方卻願意接受福音,祈禱決志,彷如約拿的故事一樣,然後視之為「聖靈的工作」。
特別在香港而言,很少人在聽福音之前,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基督教,不知道甚麼是福音,誰是耶穌。很可能一早已經聽過,身邊又有信徒朋友,然後在某一次佈道會中,「緣份一到,自然決志信主」。在基督教的術語中,這叫做「這人播種,那人收割」。
由於我們無法得知在外頭播了幾多種,有幾多禾稼已熟,所以最穩陣的做法是以漁翁撒網的方法佈道,期望多勞多得。不過,正如我方才所言,廣義的傳福音,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教會整體表現的總合,是受到多個因素影響。假如教會領袖醜聞纏身,牧養果效不彰,堂會內鬥嚴重,或多或少,會影響甚至全數抵消佈道的成效。以教會普查資料顯示,教會的「留客率」,兩成不到,佈道工作猶如竹籮打水。
一向覺得,教會佈道會的決志數字,有明顯的倖存者謬誤,我們只會知道決志及加入教會的數字,卻永遠無法得知,當中有幾多人因此而反感,討厭信仰及教會,固然我們無法討好所有人,但亦毋用刻意挑起對立。如果依然沉醉於盡力去做或有小成,山大斬埋有柴,似乎有機會忽略出現的反效果,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教會領袖策略性推動佈道工作,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無法回應年青人提出的問題,牧養又是水磨功急不得,所以轉而將福音使命工具化,期望成為維繫(或是控制)信徒的力量。因為傳福音是所有信徒的共同使命,沒有人會反對,建立共識後,才提出某個做法就是實踐福音使命的最佳策略(例如大型佈道會、街頭佈道),你不接受,便是反對大使命,天下共擊之。
然而,今次大型佈道的出席人數反映出,信徒對這種做法毫不賣帳,以不出席不邀請作消極抵制。
無疑今天香港教會的確迷失得很,但原因恐怕是一眾教會領袖斷錯症,落錯藥,食到教會「瘟瘟燉燉」,自招撕裂,加深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很希奇的是,我察覺部份教會領袖提出解決方法,恰恰背道而馳,改而呼籲加強佈道工作,強調不要特別遷就年青人,同時埋怨政治騎劫教會,令到教牧動輒得咎。換言之,是完全否定教會普查揭示出來的現象。
是故我們有了一個全港性的大型佈道會。
近日百川的同道已經,衝着那篇《大型佈道會的再思》寫了一篇回應,筆者之前也連續寫了好幾篇,所以不再重覆,只補充少少數字,當初大會預計七場佈道會,總計會有三十萬人入場,三萬人決志信主。即使以大會提供的數字計,最終結果還只是當初預期的三份之一。一張考卷一百分滿分拿三十分,甚能算得上「確實客觀地能收豐碩的福音果效」呢?
在之前關於大型佈道會的總結中,曾經寫過「我最擔心是,一眾領袖無法接受結果,不主動承擔責任,轉而諉過他人,認為信徒欠缺宣教熱情,特別是過去批評過福音盛會的人,認為他們一心唱衰,阻攔聖工。」以近日浮上水面的言論,恐怕不幸言中。
我認為傳福音,並非一時一地的單一事件,而是整個信仰群體的一種整合表現,而非限於個別佈道者的質素及心志。所以在教會中,向來不乏類似見證:信徒在個人佈道時講到一塌糊塗,對方卻願意接受福音,祈禱決志,彷如約拿的故事一樣,然後視之為「聖靈的工作」。
特別在香港而言,很少人在聽福音之前,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基督教,不知道甚麼是福音,誰是耶穌。很可能一早已經聽過,身邊又有信徒朋友,然後在某一次佈道會中,「緣份一到,自然決志信主」。在基督教的術語中,這叫做「這人播種,那人收割」。
由於我們無法得知在外頭播了幾多種,有幾多禾稼已熟,所以最穩陣的做法是以漁翁撒網的方法佈道,期望多勞多得。不過,正如我方才所言,廣義的傳福音,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教會整體表現的總合,是受到多個因素影響。假如教會領袖醜聞纏身,牧養果效不彰,堂會內鬥嚴重,或多或少,會影響甚至全數抵消佈道的成效。以教會普查資料顯示,教會的「留客率」,兩成不到,佈道工作猶如竹籮打水。
一向覺得,教會佈道會的決志數字,有明顯的倖存者謬誤,我們只會知道決志及加入教會的數字,卻永遠無法得知,當中有幾多人因此而反感,討厭信仰及教會,固然我們無法討好所有人,但亦毋用刻意挑起對立。如果依然沉醉於盡力去做或有小成,山大斬埋有柴,似乎有機會忽略出現的反效果,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教會領袖策略性推動佈道工作,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無法回應年青人提出的問題,牧養又是水磨功急不得,所以轉而將福音使命工具化,期望成為維繫(或是控制)信徒的力量。因為傳福音是所有信徒的共同使命,沒有人會反對,建立共識後,才提出某個做法就是實踐福音使命的最佳策略(例如大型佈道會、街頭佈道),你不接受,便是反對大使命,天下共擊之。
然而,今次大型佈道的出席人數反映出,信徒對這種做法毫不賣帳,以不出席不邀請作消極抵制。
無疑今天香港教會的確迷失得很,但原因恐怕是一眾教會領袖斷錯症,落錯藥,食到教會「瘟瘟燉燉」,自招撕裂,加深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教堂經濟學本書用市場學分析教會行為
回覆刪除比我用同樣想法分析今日既教會,就係班人既市場定位係圈養一班人講乜佢聽乜既蠢信徒
識批判思維,識得諗社會公義既人,牧養唔容易,會大大加重教牧既工作量
所以自己選擇輕鬆既工作內容
打著福音救萬民既旗號,實際上只救蠢人
教堂經濟學我都有睇,簡單講就係人會嘗試用最少資源,得到最大利益。教會呢種策略,以生存角度計其實好合理。但我又必須指出,短時間係可以維持局面,但中長期一定會導致衰落。
刪除因為教會結構,係一代傳一代,成人牧養職青,職青牧養大專,大專牧養高中,高中牧養初中,而家班領袖擺到明應付唔到職青而打算放棄,但呢一層斷鍊,唔通叫班老野去牧養高中同大專咩。職青一環一斷,下面亦唔會保得住,但問題可能拖到五到十年後先浮現,果班領袖都入土為安見主面了。
我2014年移居日本
刪除到2012年為止去過一間教會,當時已經有呢個問題
我亦相信自己唔係第一個見到呢d野
所以你講既五年十年早已經過左
就好似公司個腦細,梗係鍾意班'靚'聽聽話話,叫佢做咩,交咩,唔會反抗,笨少少,慢少少唔緊要;反之,班'靚'又醒,又smart, 識用好好用,不過腦細自己都要有料先用得到,但大家既成長就非一般囉。
回覆刪除針對唔到別人需要嘅福音,傳得多不但唔會有人聽,只會令人對福音更反感
回覆刪除建議大家可以睇下澳門敗在傳太多福音呢篇文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