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集體遊戲之謎

教會對集體遊戲的偏好,已經去到一個難以理解的地步,任何類型的教會活動,包括一般的團契、查經、專題、講座、戶外活動、行山游水,籌備的人都有辦法安排集體遊戲。

當然,我不是反對所有的集體遊戲。安排遊戲給中小學生,讓他們發洩多餘的精力是其必要。但教會活動的設計卻似乎沒有隨信徒的年齡增長而轉變,去到職青甚至以後的階段,仍樂此不疲,而遊戲本身又經常與本來的活動性質及意義格格不入。例如,團契一次行山活動,先安排旅遊車,花個多小時將大家載到山旮旯的地方,然後行三十分鐘到達一處比較空曠的地方,主事人就宣佈大家在此玩集體遊戲,擾擾攘攘個多兩個小後,就從原路拆返。行山呢?行山呢?因為要玩遊戲的緣故,反而將原本的內容壓縮,本末倒置。
不知道為甚麼任何聚會開始前,總會有一個破冰遊戲的環節。如果你將「破冰遊戲」四隻字打入google,第一版的內容幾乎全是來自教會。


這種破冰遊戲背後通常帶有目的,最普遍是互相認識,經過幾十分鐘的遊戲,你大致上會知道對方的基本資料,例如姓名職業等。但問題是,團契或小組內,大部份人本來相識,為甚麼要再花幾十分鐘去互相認識呢。如果在一個不太熟悉的團體,只要你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有一定的社交技巧,花幾分鐘時間過去搭訕,一樣可以得到同樣結果。如果連一般社交技巧也缺奉的話,一個遊戲也幫不到甚麼。倒不如提供一個舒適輕鬆的環境,似乎更適合讓人自由交流互相認識。

背後流露出一種意識,活動/週會的設計要有一種既定的模式:先來個破冰遊戲,然後才是正式主題,主題過後分組討論/總結/報告,然後傳道人走出來做一個阿媽係女人式的大總結,以為達成這種模式先算得上一個正常/成功/圓滿的活動,反而沒有考慮團友的接受能力,他們是否樂在其中,當有人顯得不耐煩不投入時,又怪責他們不參與不合一。然而我要問的是,究竟安息日為人而設,還是人為安息日而設?週會設計/集體遊戲為了人而設,還是相反,要人去遷就適應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