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不是寫萬聖節



近年教會公型像低迷,在公共事務上發聲時,有一個現象,在支持或反對某件事物時,不會直接承認自己的立場來自信仰,而嘗試採用社會文化的角度,例如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去解釋,找出同時又普遍為大眾接受的原則作為理據,認為即使不動用到宗教信仰的立場,仍然可以說服別人。因為若貿然祭出「我們支持/反對XX,因為聖經這樣說」,對方一句「我不信聖經」即可回應,無法有效溝通。


但當教會嘗試引用其他範籌的原則時,往往沒有考慮這些原則,是同時適用於很多不同的情況,若以某一原則去作為教會支持/反對某種事情的理據時,教會同時要處理該原則下的所有事物,否則就顯得一時一樣。


以萬聖節為例,自十多年前香港開始有人引入慶祝活動扮鬼扮馬,本地教會基本採用一種對抗的模式,絕不慶祝萬聖節,不鼓勵不支持信徒及非信徒參與。


典型的原因可以在影音使團萬聖節前的影片找到,恕不提供連結。


關於起源論的講法,過去已經討論了好十幾年,是耶非耶不在此重覆,背後顯然是信仰理由。近一兩年,開始見到有人用社會文化進路,其中一項批評萬聖節背後的消費主義、過份商業化,認為裝神弄鬼是虛,鼓勵消費是實,作為信徒要過簡樸生活,所以不應該慶祝,即使非信徒也要警惕,以免被消費文化奴役。聽起來大義澟然,然而,很容易會察覺,過度商業化,被消費主義掏空意義的節日,又豈止萬聖節一個?講到受消費文化入侵最利害的,首推聖誕節,甚至有很多人連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出日也不知道,以為是紀念聖誕老人。以消費文化角度,母親節、情人節也嫌疑深重,作為信徒是否一併反對抵制,拍片表達立場呢?


斷乎不是,教會對其他節日採取所謂「重拾節日真義」的做法,聖誕節時,我們要提醒世人,是為了紀念救主基督耶穌降生;母親節不在乎買康乃馨,正日外出吃又貴又難食的套餐,只要能孝順,日日都是母親節;至於情人節,首先……

結果,「因消費主義而反對慶祝節日」的講法,只僅僅適用於萬聖節一個特例,其他的節日,又有其他的因應之道,讓人覺得是堆砌原由反對,有雙種標準之嫌,令到教會在社會事務上的發言更加缺乏公信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