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候家裡經濟環境不好,雖然未致赤貧流離失所,三餐不繼,住過板間房,住過徒置區,到父母輪候到公屋,生活條件才有所改善少少。所謂改善,也只不過是馬季當中如果遇到老豆中馬,方能夠落街到大牌檔食一餐,所以一年下來,通常只有一兩次在街外用膳。只有在大時大節,才可以到麥當努,吃最平的漢堡包及細薯條,去到中學時期,有自己零用錢,才試到其他餐款。
出外時,全家只能坐巴士,不會坐火車地鐵,為的是多省一個幾毫。小時候有牙患,要去光顧九龍城寨的無牌牙醫。成長時期,家中的大型家電,幾乎全是親戚朋友用舊了送來的二手貨。差不多要我完成學業,家中才安裝冷氣,不是為了環保,而是根本交不起電費,即使裝了,一年下來開不過二十日,只會在最炎熱難耐的晚上,將睡的時候才會開。
農曆新年的利是錢要全數上繳,因為家無餘糧,甚至無法預先封好利是,收到的利是錢更試過要即時拆出,換個利是封,父母才有錢封給別人的子女。
窮不一定痛苦,但我想,如果經濟條件好一點,相信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譬如,我少時明明會暈車浪,搭巴士次次嘔到反胃,如果經濟好一點,搭多幾次火車,會免卻很多肉體上的痛苦。其餘看著家人為錢嘈交,見到母親邊哭邊拿自己的嫁妝去典當,這些童年陰影,更不欲多談。
老早發現一件事,會同你講知足常樂的人,生活條件通常比你優渥得多,即使不大富大貴,最少生活無憂,不愁衣食,一年可以去幾次旅行,每次出新iphone後換機,然後再跟你講錢並不是一切,人生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東西。
有錢買不到幸福,但窮大多數伴隨不幸。
有錢買不到健康,但可以買份保險,有事可以即時住私家醫院。
有錢買不到友誼,但買得到朋友。
有錢買不到愛情,但買到樓。
有錢買不到親情,但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有錢買不到知識,但可以交學費。
有錢買不到尊重,但你尊重李嘉誠多D,定我多D。
有錢買不到快樂,但可以買雪糕食,都差唔多啦。
好記得有一次的港台節目,講到類似的話題,訪問一個家庭,典型知足常樂,認為有錢買不到親情,所以為了維繫一家人的感情,在世界盃年全家一齊辭工,飛去現場看球賽,前後共花了四十萬,然後對住鏡頭說一句震驚十三億人的說話:「錢唔重要,最緊要係親情。」
但整個行程花了四十萬!!!
但整個行程花了四十萬!!!
但整個行程花了四十萬!!!
又另一個訪問,某大跨國機構的高層,但工作繁重,壓力龐大,感到營營役役,只顧搵錢,毅然離職,改投某志願機構,希望幫到人,令生活更有意義。月薪由十幾二十萬減到「僅得」三萬;由住市區幾千尺豪宅,買下南丫島一棟幾百尺村屋居住,過其簡樸生活。
以上兩個例子,他們的生活水平,相信已經在人口頭5%之內,這種「知足常樂」,相信很多人願意一試。但窮人不會講知足,他們的版本叫認命,跟他們談起這些話題,反應大概如此:「做人有咩開唔開心,開心又一日,唔開心又一日,鬼叫你窮咩,過到今日,三餐一宿有著落咪算囉,有咩開唔開心。」
沒有一定生活水準,談不上一個「足」字,大概因為「知」甚麼是「足」,才可以談得上知足,可是社會上有部份人,時常處於不足的狀態,從來不知甚麼才是足。所以才叫得上「知足常樂」,而不是「不足常樂」,正因為先要一定足,才可以選擇用甚麼態度去面對。跟據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一個人要滿足到下層需求,才能可以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例如快樂。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有研究指,一個人的快樂感,是會隨著收入而增加,去到年薪7.5萬美元之後,收入再增加亦無法令人更加快樂。錢買得到快樂,但效果會越來越弱,到最後可能成為負累,很符合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理論。從兩個角度去解讀,第一,很現實地講,錢在現今社會是與生活品質掛鈎,生活有保證、有餘裕,怎樣也會比朝不保夕幸福。其二,收入也側面證明了社會經濟地位,工作成就等等,通通能增加一個人幸福感。
所以,生活未能去到某一個水平,甚至無法維持衣食住行,跟他們談知足常樂,是脫離現實。
窮人生活條件不好已經很痛苦,在華人教會中還要「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過簡樸生活。久不久比人大一句:「貪財是萬惡之根」、「有衣有食就當知足」、「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或者用寡婦兩個小錢的奉獻作例子,勸喻你將所有養生的獻上,就能得到耶穌的讚賞。再用瑪拉基書三章,叫你堅持十一奉獻,以使上帝可以傾福予你,否則是偷取神的供物。
不知何解,教會在引用瑪拉基書這一段時,往往是針對窮人,經常強調即使貧無立錐,三餐不繼,也要堅持奉獻,不可有違,要先將十一奉獻抽起來,才作其他財政安排,而不是有餘錢才去奉獻。但瑪拉基書的脈落,卻是先知指控以色列人有能力卻不奉獻,既可行亦當行,偏偏不去行,而不是要求能力不足人,搾乾搾盡,胼手胝足也要湊數。
極少聽過傳道人要求有錢人當盡十一奉獻,特別在他們投資營利的事上,如買賣樓宇、股票獲利後,如何計算十一。因為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月薪收入是個零,資產增值才是皇道,而且越有錢,資產增值速度越快。
眾所周知新鴻基主席郭炳江是虔誠基督徒,他是如何交十一奉獻的呢?交到怎樣的程度,才不致於偷取神的供物?根據已披露的資料,郭炳江持有新鴻基的股份約15%,新鴻基先前公布截至2017年6月底止全年業績,公司股東應佔溢利417.82億港元,15%股份,淨股息計有62億6千萬,十份一即六億,可以搞三十場主愛臨香江佈道大會。
估計是因為有錢人即使不盡十一奉獻之責,略盡綿力,隨緣樂助,金額還是很豐厚,所以不多人過問,但一個普通打工仔若每月只奉獻幾百幾十,就顯得很礙眼。
有些人說,貧窮不一定痛苦,物質匱乏亦可以活得快樂,做人最緊要保持樂觀積極。我覺得很有道理,但事非經過不知難,係香港要發達好難,但要變窮係好容易。
不妨將自己所有財產變賣,捐給教會又好,捐給慈善團體又好,辭掉現有的工作,然後申請一份最低工資的工作,一星期工作六天,一天十個小時,扣一小時飯鐘,月薪為7762.5元。根據教會傳統教導,收入要先扣起10%,加上強積金5%,實得6598元。然後租一間劏房,租金現時約為四千元,看地區及環境而定,當中未計水電。我好心一點,讓你餘下有$2500,要解決一日三餐及上班交通。交通費當成十元一程,來回二十,一個月工作二十六天,共$520,餘$1980。到這一刻,每天的洗費,得66元,還要解決三餐。
當然,很多人會說:「而家洗碗都五十蚊個鐘啦!」基於以上所有不變,時薪$50即月薪$11700,每日有$180可以使用,情況比較好一點。不過月入達$11700,卻又已經超過一人申請公屋的門檻$11250,只可以長期住劏房。
以上資訊,只適用於不需交家用,獨身未結婚未有小朋友,身體無大病,毋需還學生貸款的情況。
到時候,我們再坐低慢慢談,正向積極的人生觀,如何讓你知足常樂。
還是"樂天知命"較為中肯,順天而行,天擺你喺呢個光境,唯有活在當下,又唔一定會常樂。
回覆刪除無論樂天又好,知足又好,係內在生命反映,外人逼唔到。
刪除人係好得意既動物...
刪除自己開心, 又想其他人陪佢開心 (教會常用字叫"分享"), 自己唔開心, 又想其他陪佢憂愁 (教會常用字叫"分擔"). 點解要將自己既睇法/心情加諸於其他人? 你知足,你常樂..fine.. 我為你感到高興,但唔駛將"自己"放得太大, 懂得尊重他人既處境, 更加難得..(呢個..唔知教會常用字庫中有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