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我未有小朋友我唔明系列(三) ---- 得細路,得天下



由敝教會的處境講起。

於早十年前左右,敝教會曾經舉行過一次大型調查,請了一位博士級人馬,研究教會與社區的關係,如何調整發展策略,以連結社區。當時其中一個建議是,所處屋邨已經有三十成歷史,不少當年搬入的年青夫婦,已屆退休年齡,負責的博士建議,教會應積極開拓老人事工,特別是針對近退休或已退休的男性,因為他們的社區支援,通常比同齡的女性弱。

不知何故教會並無採納建議,而沿用過往集中向區內中學佈道的方法。早五六年左右,更為意發展模轉變,慢慢將重心轉到去年青夫婦及其年幼子女身上,夫婦團契及兒童團契爆炸性增長,兒童團契(小六以下),七年間成長超過五倍(沒寫錯是五倍,不是五成),職青團契人數卻連續七年下跌,累計減少近五份一,青少年團契,自2014年亦下跌接近兩成,出現M型結構。


因應信徒的身份轉變,引起教會發展方向有所轉變,當中不涉及對錯。在於這種轉變,是否有意識,可控制,切合社會狀況,有足夠的溝通以傳遞新異象,納入教會正規發展計劃之中,讓各方明白已婚信徒及其子女的需要,說服大家支持及參與。因為任何變動,均涉及資源分配,影響到其他人的切身感受。

葉松茂博士早在07年已經指出,教會將發展核心轉到夫婦上引起的問題。

夫婦事工必須重新定位 馬鞍峰教會「目標導向」的啟示

「我訪問了二百家香港的華人教會,差不多每家都有夫婦事工,婚前輔導是必然的,夫婦團契及小組,更是普遍。但我認為夫婦事工已經成為華人教會的沉重包袱,亦是導致核心價值失衡的主要元凶。因為「夫婦」成為了教會的主要核心會友,對所謂『教會當局』有接近無限的索求,牧養、輔導、親子等,而且更批評多多,但夫婦又愈來愈不願意委身彼此服侍、不願意服侍教會,更遑論實踐大使命,在前線傳福音了。」

「結果呢?馬鞍峰的夫婦信徒熱心投入,在前線傳福音,越做越有勁;我們的夫婦天天等待傳道人及青年人去服侍他們和他們的兒女,愈來愈多怨氣,與教會愈來愈疏離。」

這某程度符合我的觀察,教會兒童事工的主力事奉者,通常不是有育兒經驗的父母,而多數是由未婚的會友(特別是未婚姊妹)負責。他們期望有人承擔起照顧牧養他們子女的責任,自己卻同時不願意去到中學或初職的團契去事奉擔任導師,服侍別人。

現時教會似乎發展出現一種「得小孩,得父母」的牧養模式,留得住小孩,才留得住父母;留得住父母,才留得住他們的奉獻;甚至四大長老因小朋友的緣故參與教會活動。所以大家會見到,稍為有實力的堂會,必定舉辦Awana兒童事工,風氣橫掃全港教會,比當年《標桿人生》還甚。這種牧養模式,真的是牧者經過禱告尋求,為回應社會發展而得的異象,還是受到核心夫婦會友的需索下出現?香港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老化,有機構開始呼籲本地教會要開拓金齡事工,以迎接未來社會變化,為甚麼教會近年卻反其道而行,大力拓展兒童事工?真的可以用一句:「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來回答?

家長覺得有需要,教會無理由不照顧,其他人要體諒,因為照顧家庭,養育小孩子已經不容易。而其他人卻又覺得教會大幅度地向親子傾斜,不符合一路以來發展方針,並忽略了其他群體的需要。堂會中有沒有好好討論過,如何因應群體組成的變化而作出適應,如何平衡已婚群體及其他群體的需要,減低不必要的磨擦?而不是動不動就說:「唉,你未有小朋友,你唔明架喇。」

例如,過去敝堂會不少活動,本身平平無奇,卻冠以親子之名,只容許父母子女報名。有一次舉辦過一個食物雕刻班,頗感興趣,拿報名表想報名時赫然發覺是「親子食物雕刻班」,必須父母其中一方連同子女報名,看後真的啞然失笑,為甚麼這種普通的興趣班,只容許年青夫婦及其子女參加,其他人望門興嘆。幸好最後有關方面從善如流,增設另一班不限條件。

近來,我又觀察到敝教會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父母帶同自己年幼的子女在大禮堂崇拜,而不使用嬰兒房。由於子女的成熟程度未能理解講道內容,所以極不安份,有些父母帶玩具給他們在座位玩,部份悶極會離開座位四處走動,偶然更有小孩哭鬧,對身邊的人構成極大滋擾。

我向有關方面反映過好幾次,教會已經特設嬰兒房供帶小朋友的家長一同崇拜,為何依然有眾多家長帶小朋友到大禮堂。有一次主任牧師在講道中回應,因為小朋友不像有開關,可以隨時停下來,其他人需要遷就體諒。可是從其他信徒的角度而言,一星期只有一次機會崇拜,又誰來包容遷就體諒他們安安靜靜敬拜親近神的需要呢,這類人膽敢抱怨兩句,即會被人反唇相稽:「你未有小朋友你唔明架喇。」

老人家崇拜時不懂得將電話較去靜音,電話響不懂得即時關掉,甚至大剌剌地接聽,其他人需要包容體諒;年青夫婦不用幼兒房,帶小朋友滋擾到其他人,又要包容體諒。信徒想找個不受滋擾的環境敬拜上帝,卻又被怪罪不懂包容沒有愛心。當體諒變成「老奉」,最後出現的情況,必然是不正常的事情正常化,而正常人反而被排擠,難怪敝教會的職青群體會萎縮。

直到有一天,因事奉的關係,崇拜時間路經嬰兒房,恍然大悟,明白為甚麼有夫婦會帶小朋友到大禮堂。因為嬰兒房的情況,正如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將被稱為禱告的殿,而你們卻使它成為賊窩了!」嬰兒房內,非常喧嘩,不單只小朋友在嬉戲耍樂,父母們也高談闊論,傍若無人,即使主席在正堂帶領祈禱,一樣雞啄唔斷。自始,我便非常體諒帶小朋友到正堂崇拜的家長,何止體諒,直頭有兩分尊敬。

背後涉及堂會的崇拜觀,我去過另一間教會,由於資源所限,沒有設立嬰兒房或幼兒崇拜,所有年齡層均在同一空間敬拜,小朋友在禮堂內走來走去,大家習以為常不以為忤。崇拜氣氛除了莊嚴肅穆,也可輕鬆家常,主耶穌當日豈不是很喜歡一邊食飯一邊教訓眾人,誰說我們必須要一個可以靜得聽到烏蠅飛過的禮堂。端視乎堂會如何因應自己的環境設計,並教育大家,令參與者可以預計及適應。

較不理想的情況,是講一套做一套,口中說對崇拜有很多嚴格的要求,不能遲到早退;報告再冗長也是崇拜一部份不能隨意離開;要閂電話或轉至震機,如有要事必須離開禮堂才可接聽;要帶小朋友到嬰兒房,避免騷擾其他人。但一旦有人不守規矩,卻又要求大家多多體諒包容,出現雙重標準。不但沒有令「犯事者」改過,反而因為有教會領袖背書,而變得更有恃無恐,事事要求別人遷就。真心願意守規矩的信徒,看見不守規矩的人獲得寬容,堅持的人反被怪責沒有愛心,漸漸灰心起來,慢慢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我想過以下辦法去處理帶小朋友到正堂崇拜的問題。

  • 最極端的做法。禁止十二歲以下小孩進入崇拜會場,當然不會有人贊成。
  • 用不同崇拜做分流。指定某堂崇拜歡迎父母帶同小孩出席,讓大家有所選擇,甚至連崇拜講題可以遷就,多講夫婦親子。既然有齊兒童、少年及成年崇拜,初信慕道有福音崇拜,進深又有培靈性崇拜,多一堂親子崇拜,相信亦是很合乎邏輯的事。
  • 指定小朋友區。劃出特定的區域,讓帶孩子的父母入坐,減低對其他人的滋擾,也可以讓不想受到騷援的人遠離該區。
  • 指定安靜區。相反指定某區為安靜區,不容許某年齡以下的小朋友入坐。
  • 調轉,將嬰兒房改成安靜室,留給需要安靜的人。
  • 制定一定的守則,讓帶小朋友的父母,即使使用嬰兒房亦要遵守,以免他們過份滋擾別人。若然太過份的話,有必要請他離開。

方法總比困難多,視乎大家願不願意去想像,集思廣益,求同存異,互相溝通,理解彼此的需要,從而真正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支援。

2 則留言:

  1. 按依家社會情況,應該係 "得銀髮,得天下", 唔單係講奉獻金錢,而係仲有人生/處世/工作既經驗傳承,對於一班80/90後一畢業就全職事奉既傳道人來說,互相補足,係好大既支援。

    回覆刪除
    回覆
    1. 而家都好少人一畢業就讀神學做傳道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