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擴堂迷思


早兩日係教會圖書館找查經資料時,赫然發現蘇穎智牧師的《直攀高峰-教會質量增長的關鍵與策略》,即時打書釘看完,書中總結了恩福堂被差出植堂,由一百人不足的小型教會,發到到2000年成為人數超過2200人的經過。(到現在崇拜人數增長至一萬人以上)


雖然恩福堂近年新聞不斷,don’t argue with success,可以從恩福堂發展的模式,側面看出mega church崛起的原因。從書中我亦體會到,不少在90年代嶄露頭角的教會領袖,為何對置業如此執迷。

書中講到蘇穎智牧師在恩福堂摸索出的培育系統,當中非常大路,更留意到恩福堂的發展,幾乎與擴堂密不可分,每一次搬更大地方,換來是更快速的增長,更大的成功,在80-90年代教會急速發展的時期非常湊效,難以否定當中的經歷。以致擴堂=增長,深深烙印在那一代的領袖及信徒當中,所以即使到今天,不少教會依然不怕艱辛,希望巨額擴堂,並認定擴堂可以拓展教會,廣傳福音。

自千禧年之後,以擴堂帶動教會增長的做法明顯減慢,一來當然係受到不斷上升的樓價影響,在香港找一個可以容納幾千人崇拜的地點極為困難,超越一般教會負擔。二來接連的經濟動盪,年青一代自己也無法儲夠首期買樓,心理上未必願意替教會置業,打擊了教會的奉獻來源。第三,經濟學上有「邊際回報遞減定律」,不斷投入單一要素,回報會逐步減少,甚至成為負數,所謂三個和尚無水食是也。擴堂帶來的效果,會因為不斷重覆而減弱。可以看看城浸擴堂的例子,根據FB專《城浸廿億拆堂、擴堂、建堂意見知多少》,城浸擴堂觸發爭議後,崇拜人數已跌近千人,正是「擴堂未成人先少」。

因為過去太成功,令到不少教牧依舊樂此不疲,有能力也好,無能力也好,總有一個擴堂夢,但過去的經驗,究竟可以適用到多遠的未來呢?

我有另一個理論,於80-90年代願意真金白銀奉獻給教會去買地方的信徒,肯定係最熱心最忠心的一群,擴堂更加大大加強呢班人的凝聚力,正如經上「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奉獻好幾十萬在教會的會址,焉不會關心教會的發展,盡力盡心,即使日後遇到問題,也不大可能出現轉會的想法。而他們經歷神蹟般的成功,擴堂後又見證教會急速成長,更加大大增強他們對堂會的信心,與堂會形成一命運共同體。

當教會大到一個地步時,自然需要吸納了很多新人或其他教會的人,這批新人的數目,可能還要比核心會友還多,他們沒有之前擴堂的經歷,來到新地方聚會幾年之後,卻被要求獻上數以萬計的奉獻去擴堂,阻力可想而之。

可是,我們很少去研究擴堂及教會增長的關係,教會領袖理解得太平面,誤將關係當作因果來理解,擴堂與增長同時出現,而沒有深入考慮其他因素,以為擴堂引發增長,所以無論使用任何手段,擴堂優先。任何人反對擴堂,即阻礙教會發展,阻礙神國拓展,即反對神。

自古以來,國家民族往往利用向外擴張,來解決內部矛盾,塑造強大的外部敵人,加強集權,排除異己,鏟除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今天見到不少教會的擴堂爭議似乎沿這條路走下去,一旦擴堂成為教會的「異象」,無論以任何理由反對,即時成為異見份子,迅速被邊緣化。教會領袖若無法察驗罪性在當中如何運作,最後出現「一堂擴成萬骨枯」,犧牲無數人去成就教會的建築,實非長遠發展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