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米該雅的故事,記載在歷代志下18章及列王紀22章。
其時南國猶大約沙法為王,國勢強大,聖經中描述他「奮勇自強」,是敬畏耶和華的好君王,他與北國以色列王亞哈聯姻,組成政治同盟。有一次約沙法到訪北國以色列,亞哈把握機會,遊說約沙法一同攻取基列的拉末。
約沙法接納請求,但先要求問耶和華,亞哈不知是不是早有準備,一時間就召來四百名先知,異口同聲地說,此仗必勝。約沙法在當地作客,恐怕心裡明白,所以再問亞哈,不是還有耶和華的先知嗎。亞哈此刻才說還有一個米該雅,不過因為此人不說好話,只說難聽的話。套用現代術語,米該雅為人很悲觀負面,只懂埋怨批評,思想不夠正面積極樂觀。所以今次出征前,不召他來,以免他在朝堂上大放厥詞。約沙法當面反駁,認為亞哈不應有意隱瞞。
二王在首都撒瑪利亞城門前的空地,穿上正式的朝服,聽各位先知的預言。其中一位先知西底家,私下造了兩個鐵角,象徵南北兩國如牛一樣牴觸亞蘭人,所有先知亦同聲附和。去召米該雅的使者見此場面,勸米該雅不如一樣,不要在王面前說凶言,要說吉祥的話,米該雅當場斷言拒絕。
輪到米該雅到王面前說預言,米該雅卻反話諷刺,說此仗必然得勝,二王平平安安的去吧。在亞哈王催促下才說出實話,米該雅大潑冷水,預言此仗必敗,亞哈會戰死沙場,民就如沒有牧人的羊一樣,並且同時責備其他先知說謊欺騙王。
先前拿出兩個鐵角的先知西底家,氣憤得衝前掌摑米該雅,米該雅亦因說凶言被收監惡待。
設計對白
「米該雅你淨係識得批評,咁你又做過D乜,你識上戰場打仗咩。」
「你咁講會絆倒人架。」
「你點解唔欣賞下西底家花時間整左兩隻角出黎。」
「你點解唔私底下投訴,一定要公開講。」
「四百個先知盡左力去領受耶和華嘅話,佢地領受唔到佢地都唔想,我地唔應該怪責佢地,應該欣賞佢地努力過。」
「咁多人贊成,點解你係要反對,你真係覺得得你一個啱晒,其他人都錯?」
「你講呢D說話都係想引人注意啫,你做唔到皇室先知先咁講之嘛。」
結果,亞哈在戰場上被冷箭射死,兩國聯軍敗陣而回,應驗了先知米該雅的話。可惜聖經並沒有記載米該雅後來的事,不過北國繼任人亞哈謝,被聖經描述成「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的父母、又行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事」,米該雅恐怕沒有好下場。
作為教會領袖,假如同工或會友的意見完全一致,支持自己提出的建議,一點反對聲音都沒有,就該留神,是不是已經掉入Groupthink(團隊迷思)之中。會不會有人像那個使者一樣,揣摩上意,然後向不同意見的人施壓,造出「皇上英明,臣等不及」的假像。
「你咁講主任牧師唔鍾意架」
「你呢個建議過唔到執事會架」
「你咁講會絆倒人架」
「你嘈又點丫,教會得你一個人咩」
一個團隊只要夠大(超過十個人),很少機會意見可以完全一致,並且全數支持領導者的決定。作為領袖,要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奮鬥之外,有時候也要刻意尋找及保護稀有的反對意見,不需要將相反意見看成「攻擊」、「絆倒」、「反對」、「得把口」等等。
來說好話的,不一定是好人;來說壞話的,也不一定是壞人。正面積極樂觀,未必能成就好事;消極負面悲觀也未嘗不是一種預警。廣東俗語有一句叫「烏鴉口」,形容某種人預言壞事總會應驗,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不正是他們的眼光獨到,能看出別人忽略的危機,並及早作出警告嗎?作為領袖必須具備胸襟接納反對意見,有時甚至可以救你一命。
最拙劣的手法,就好似亞哈一樣,渴望知道真相,但只能接受對自己有利的意見,米該雅道出一個「不方便的真相」時,亞哈以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當作解決問題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