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做個精明地主 -- 教會擴堂發展策略的再思》講座撮要
昨晚出席國度才匯的講座《做個精明地主 -- 教會擴堂發展策略的再思》,對於教會擴堂一事上,可謂獲益良多。
綜合一下當中內容,很值得打算擴堂的教會留意:
一、香港人口結構演變
政府有講,未來人口每三人就有一位長者,人口結構演變,無可避免會影響到教會長遠發展策略,已退休或準備退休的信徒,不可能寄望他們在財務上大力支持教會擴堂。無論是否需要向銀行按歇貸款,教會領袖均要考慮教會未來二十年甚至更長的發展方向。堂會的物業及硬件改善,不一定帶來人數增長,但一旦擴堂成功,卻一闊三大,奉獻的是否能維持日後的開支,以免於破產收場,必須要計劃周詳。
二、蛇無頭不行
要有明確的領導人物或領導層,經過適當的授權去負責處理擴堂事務,清楚界定當中的程序及權限。因為市場瞬息萬變,回應速度要快,很多決策難以一一召開會友大會咨詢,若果授權不清的話,很容易引起爭拗,造成教會分裂。
三、專業人士的參與
在擴堂的事上,會遇到很多法律、建築、財務、成本控制的問題,與政府、發展商打交道時既專門又繁瑣的細節, 專業人仕的參與顯得非常重要。雖然,現今會友未致於目不識丁,但未必有足夠專業知識去處理,尊重專業人士的意見相當重要。
當中陳家欣先生舉出一個例子,某教會擁有一間學校連用地,向政府申請成功後,打算興建新禮拜堂。在重建時遇上一個問題:舊有校舍要完全拆卸重建嗎?主任牧師當時有很宏大的異像,當然希望悉數鏟平,重新興建理想中的教會,大有為主聖工不惜工本的氣概。不過當時負責的建築師卻覺得,完全拆除重建會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如果原有結構無安全之虞,不如保留一部份,將內籠打通,在傍興建新建築,可以省回一筆。結果採用建築師的建議,落成後新舊部份融合理想,在外看不出分別,又能節省開支。
其次,蘇牧師亦講到,教會重建時,當時的主任牧師堅持污水渠不可走外牆以免影響外觀,導致大廈的污水渠要走入室內,經教會的禮堂再入地下沙井。結果,污水渠一有問題,污水就倒灌入教會禮拜堂之內…….
四、擴堂「異像」
以現時香港的樓價,教會擴堂非盡所有會友之(財)力,方可有望成功,所以領導層經常會將擴堂包裝或演繹成教會發展的異像,以動員各方參與。可是一旦擴堂成為教會「異象」,不同意見很容易被理解成「不配合上帝異象」,對會友形成不必要的壓力,有壓力,感覺不良好,自然傾向不投入參與也不奉獻。亦正因香港特殊經濟環境,擴堂之事又大又難,失敗風險不低,很容易變永續事工,胡牧師在講座中就略略帶過,近年曾經有一間新界教會擴堂失敗。一旦失敗後,領導層如何解釋當初信誓旦旦領受的「異象」,最終會失敗,有機會動搖到整間堂會的信心。
五、避免單向思考
受到傳統心態影響,華人教會有很強烈置業的欲望,認為有屬於自己的地方才算安定,才能有好的發展(筆者語:這與教會教導,要撇下一切追隨耶穌是否有矛盾),要買更大地方才有更大發展。但全資擁有一個物業,卻並非教會發展的必然因素,從教新的數字顯示出,在香港的英語教會的置業率只有不足30%,遠低於華語教會近50%,不少近年發展得不錯的英語教會只是租賃地方。同時,發展教會有很多具創意的做法,胡牧師當中講到,香港有很多供菲傭參與的教會,是採用露天崇拜,公園一塊草地,一支結他,十幾二十人,便是一間教會,一堂崇拜,卻未見過華人教會彷效。
六、善用地方
教會大部份時間均未盡用現有地方,眾所周知教會主要活動集中在星期六日,而裝修得美輪美煥的禮拜堂平日丟空,甚至不會對外開放。胡牧指出,香港仍然有很多工種,星期六日需要工作,例如零售業就業人口就高達30萬,卻不見得有太多教會嘗試開平日一至五的崇拜,服侍這班人。
七、冷靜面對,細心籌劃
不少信徒一聽到教會要擴堂發展會頭腦發熱,大發熱心,特別是本身擁有物業甚至土地的堂會,可以換地換樓,看到面積或地積比比現時更大,便雙眼發光。陳家欣先生特別提到,雖然面積更大,但要留意是否等值,避免令教會蒙受損失。他舉出近年一個例子,某著名教會現時擁有地段,屬於住戶用地,但向政府建議換地卻是不能發展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只能起學校、醫院等設施,還要花錢向政府補地價及當中拆堂起堂的費用,恐怕是得不償失。
(本文僅代表個人理解,不代表國度才匯及三位講者立場,如有遺漏曲解,懇請見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