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高登有盡時



近日香港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著名的高登討論區,爆發大規模出走事件。懶,廢事打,原文照Cap香港網典

LIHKG討論區」是由iOS高登討論區瀏覽器應用程式「HKG+」衍生的一個獨立討論區,於2016年11月25日正式開始運作。

高登討論區一直設有手機版頁面及智能手機應用程式,惟使用體驗一直為人詬病,不少第三方瀏覽程式應運而生。不過,由於該等程式影響高登官方頁面瀏覽人次,高登admin於是開始阻止第三方程式讀取論壇資料,其中頗受Android用戶歡迎的「LIHK HKGolden」於2014年一度遭封殺。至2016年10月25日,iOS的唯一高登討論區瀏覽程式「HKG+」亦表示「香港高登不再授權 HKG+ 作為第三方程式」,須立即停止普通用戶的服務,而VIP用戶則可使用至11月25日。事件於高登討論區引起強烈反彈和討論,更有巴打提議應藉此「另起爐灶」,成立新討論區。

LIHKG由25號成立到今日為止,根據 Gaplotech的統計,新討論區的累積貼文數量及累積回覆數量均時原高登數倍以上,估計有高達六七成人已轉投新討論區。 

其實官方手機程式差過第三方的情況,時有所聞,早幾年Facebook有同樣情況,特別是Andriod那一邊,官方程式反應慢、速度低,唔夠快,以致當時為數不少的用戶,均是採用另一應用程式Friendcaster。 結果,傳聞Facebook老闆朱克伯格大發雷霆,要求開發部門所有人轉用Andriod機,逼他們自食其果,日後果然大大改善。

如果第三方程式與官方程式功能速度上不相伯仲,甚至稍微領先,大家依然會鍾情官方程式,而不會隨便轉用,大家沒有太多閑情逸志不斷去嘗試。更何況像今次高登集體跳槽的情況,必然是累積了極大不滿,而官方又長久沒有回應所致 。關於技術分析,大家仍可參照Gaplotech,不過我觀到高登這次變天,竟然和世上大部份革命及宗教改革何其相似。

第一階段

體制出現問題,當權者無法/不願處理。 

第二階段

不滿聲音累積,當權者察覺問題,承諾解決,但辯稱問題成因複雜不易解決,處理要時間,希望大家耐心等候,總之大家要繼續相信他,團結係力量。同時亦著手以不同理由打壓反對聲音,因情況未完全變懷,此階段反對聲音難以得到大眾支持。

第三階段

問題長時間沒有解決,不滿繼續累積,有識之士願意加入建制,嘗試幫助,亦取得一定成效。但當權者將任何轉變視之為對自己的挑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竟然有人能解決,覺得權威受損,擔心大權傍落,開始瘋狂打壓不同意見的人,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當成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第四階段 

民怨沸騰, 終於有人揭竿起義,就像堤壩上微少的裂痕,一發不可收拾,最後衝倒大壩,建立新的體制。而推行革命的一班人,往往是最後願意嘗試投身體制去改變的一班,他們終於見識到體制的腐敗,明白再難以自我完善,決定取而代之。當權者誤解情況,累累誤判形勢錯過最後挽救的機會,大眾亦只因當初沒有更好選擇時,願意服膺,一旦出現選擇,勢如破竹。

下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年,如果大家有看過馬丁路德的傳記,馬丁路德當年沒有考慮過要推返教皇及教庭的權威,相反他的九十五條所期待,是關於贖罪卷的學術辯論,希望彌清事實,改革現有體制,後事如何,不用我再多講。

如果對比今天香港教會的情況,相信還是現時只在第二階段,開始踏入第三階段,大家對建制依然必恭必敬,雖然偶而出現反對聲音,但依然相信建制會自我完善,所以反對聲音極難取得認同,經常被視為搞事,破壞合一,甚至被指成異端。體制的權威許下很多承諾,很多人願意投身入去;教會也一向不乏提供獻身的機會。由於短期內因為吸納了反對者的聲音,面貌會有所改善。 最後,這批走入建制的人,最終會完成體制內的改革,還是跌入第四階段,令這班人失望而回,走出來促成變革,我沒有答案,端視乎大家在當中的互動如何,以及創始成終上帝那不可猜透的心意。

我對體制是有一定程度的懷疑,但我不是認為在體制中的人均是壞透了的人,而是屁股決定腦袋,當一個人去到那種位置時,便會有相應的想法。一個體制得以建立及壯大,必然有其合理性,當中有無數人的努力。當你在一間堂會當堂主任,奮鬥了幾十年,由草創時只有幾十人,到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堂會時,你絕對會認為自己所行的路是正確,甚至是惟一的正確,並且有責任維護體制不受破壞。一方面擁有權力,而又看清權力本質不受其轄制,不是一個沒有,但以我所見,的確很少很少。

用一個網上討論區去類比教會的確有一點差,網上討論區的轉換成本趨近零,教會明顯不是,縱然轉換成本較高,卻並非不可能,五百年前就做過一次。當中一個共通點我覺得適用,教會同樣是一個平台,有意義是當中的內容,即是信徒本身人及他們的付出,並不是用二十億購買的建築物,並不是崇拜儀式 ,並不是週會內容,甚至並不是事奉、短宣、街頭佈道、集體遊戲、幾千萬儲備,這些均無法盛載信仰,也不是信仰本身,信仰的單元是人。當教會失去信徒,還剩下甚麼呢?這正是我們過去不斷強調的道理,安息日為人而設,人不是為安息日而設,因為教會只不過是人的集合。 

今天,我們還可以用漂亮的建築物、週會內容、各式活動及服務將人留住,但對由互聯網湊大的一代,這種實體的吸引力,只會越來越弱,我幾乎可以預測,近未來一定會出現網上崇拜、甚至是VR崇拜,正如過去出現電視崇拜一樣,足不出戶便可以敬拜神。當你說,愛人如己需要親身見面,但教會一星期一兩次的見面,比得過在虛疑世界中,朝朝晚晚時時在社交媒體的溝通?我這一代或者未能完全擁抱虛擬世界,但由於新科技帶來的變革是不可逆轉的,下一代呢,再下一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