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端木皚這篇《那天,我贏了聖經問答比賽》,回想當初青年團契之中,我通常就是那位在聖經問答大賽勝出的人,但若以為教會推崇這種囫圇吞棗的信仰模式,恐怕未必。能對聖經硬知識,甚至是冷知識如數家珍的信徒,數量極少,一個團契不出一兩名。在聖經問答比賽完結後,傳道人或導師必定以一句聖經來總結:「知識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使出乾坤大挪移,將學習聖經知識的努力化諸無形,甚至叫你心中有愧。
這種金句大戰,是可以沒完沒了地玩下去。你有愛心,還需要管教;強調管教,小心變成律法主義;避免律法主義?主耶穌說自己不是來廢掉律法,乃是成全。你自覺樣樣做足,哦,你一定是驕傲未夠謙卑,自以為義。
問題在教會中充斥大量屬靈套語,大家可以不加思索地使用,令到信徒只懂機械式回應,信仰呆滯膚淺。例如,無論出現任何爭議,到差不多結尾時必然是一句:「凡事都可行。」很少會認真去挖掘前因後果,細察不同做法的優劣,從而作出決定。
又例如當有人批評教會,部份信徒為教會辯護時會說:「教會係人組成的群體,人有罪,教會亦不完美,無法滿足所有人。」鮮會分析對方提出的批評是不有道理,該如何回應,並以為自己已完美地回應了對方。
不斷使用屬靈套語,是鼓勵信徒思考,還是一槌定音,結束話題呢?
語言是思想的載具,若使用的語言受到限制,勢必影響思考的過程。曾經寫過另一篇文《身為基督徒必須要懂的三句話》,指出信徒只要懂得三句說話,即可應付所有問題。雖然文章玩味甚重,卻是我當時與一位傳道人討論信仰問題時經常遇到的情況,無論任何議題,俗語「三句唔埋」就會有一句「你要對神有信心」、「你不可以對神失去信心」、「你要保持信心」。
譬如近日在信仰百川討論得最多的六四,你猶疑是否去維園六四悼念晚會:
(不去六四晚會)
「我今年決定唔去維園六四晚會」
「唔係個個好似你咁諗。」
「我都知道仲有好多人去,但我唔想再支持支聯會。」
「咁你有乜建議?」
「或者試下去港大聽下佢地做乜。」
「無錯,我地要對神有信心!」
(仍然決定去維園)
「我今年決定繼續去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唔係個個好似你咁諗。」
「我都知有好多人反對,但我地唔能夠忘記歷史。」
「咁你有乜建議?」
「我會嘗試遊說其他人,等佢地明白去維園唔一定等於支持支聯會,係一種集體悼念儀式。」
「無錯,我地要對神有信心!」
類似的形式的屬靈套語還有「我地要多d祈禱!」、「我地要多親近神!」、「我地要多傳福音!」、「我地要更投入事奉!」等等。這類說話的問題,不在其「錯」,反而在於其「對」,而且永恆地「對」,一如張祥志所言「絕對無錯,絕對無用」。面對複雜世情,意圖提供一個簡單答案,令到本來豐富的信仰生活,變得蒼白無力,平板乏味。
若然信徒有意提升討論水平及思辯能力,切勿濫用屬靈套語,多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即是「多說人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