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分齡牧養,我的經歷是......


本港大部份教會均採取分齡牧養,當中的好處是,年齡接近的人,生命階段也接近,教牧可以集中資源應對,信徒之間亦有同聲同氣的人,可以互相分享扶持。

作為一個身處其中的信徒,想分享一下過去的經歷。


當年的經歷

當中學我返教會團契時,香港的中學還是在行七年制,會經歷中五會考及中七高級程度會考。而在教會分齡牧養的架構下,分為初中(中一至中三),高中(中四至中七)及大專團契。當年中五升讀中六的百份比仍相當低,不少人無法順利升讀中六,改為報讀工業學院及和科技學院(IVE前身)的文憑或高級文憑課程。問題來了,那些順利報讀文憑課程的團友,日後該留在高中團契,還是升上大專團契呢?

當日教會的決定是,讀IVE的人必須升上大專團契。

決定造成幾個後果,第一,當時團契中,不少人是由中一開始返,五年內一起成長,擁有深厚感情,有很多人不捨得分開,與傳道人及導師爭持不下,更有人感到受傷害,索性杯葛,從此消失。第二,屋村教會讀書不成的人多,能成功升讀中六的人數少,留下來的人難以在團契形成穩固的支援網絡,有一種被遺下的感覺,而我當年正是幸運地可以升讀中六的少數人,但教會中所有最好的朋友,都「被」升團了。當年的導師口中有講,大家縱然分屬不同團契,但教會一家,仍然可以保持關係,然而處身其中,感覺就是不一樣。

以上處境,每一年會考後重覆一次。

今天的處境

到我現在的年紀,我又面對關於分齡牧養另一大難題:結婚的團友會升上夫婦團。好早年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當同輩的人開始結婚時,知道要在團契之中重新建立朋友圈子。起初有一定成效,認識到一班比自己年輕一截的團友。只是好境不常,當初沒有想到,新結交的朋友也有結婚升團一天。結果,每隔一兩年,所有事便重覆一次:舊團友升團,與新團友重新交深。無法與其他人建立長久穩定的關係,令我感到很沮喪,實在無法不斷付出心力,與新升團的團友重新建立關係,然後,又看著他們離開。

加上職青團契的取向,比較傾向照顧初職的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周會內容就會輪迴一次。很清楚如果再打算留下的話,身份及角色應該要有所轉變,不能無止境地停留在同一階段,無論已婚未婚也好,生命及靈命均要繼續成長。而實際上,在敝教會的架構下,若不結婚,除非等到退休,也再沒有其他團契可供升團。

關於自己的處境,與當時的傳道人討論過無數次,以我年紀及社會經驗,已經可以成為初職信徒的導師,將這個想法跟傳道人講,希望在團契內轉型,擔任一種亦師亦友的角色。結果被傳道人否決,要麼留在職青團契之中做團友,想做導師的話,請到大專團契或高中團契,要麼索性另覓教會聚會,團契的模式不會因一人改變。到最後,我決定離開,停止了十幾年二十年的團契生活,因為到後期我同時察覺到,團契的運作模式,與一個中學生團契無異。一星期工作五天/五天半,誰還有興趣回到團契一大班人,柴娃娃地玩集體遊戲、做話劇?分享感恩事項永遠總是「今天準時放工剛好遇上巴士,所以返團契沒有遲到。」每三五七時搞甚麼「小天使計劃」、「禱伴計劃」。

這種團契模式,對信仰生活,似乎有害無益。

而出奇的是,在我離開原先團契之後幾年,就有一位和我年齡相約的同輩去做導師,你沒猜錯,他結了婚。教會中,彷彿結了婚便高人一等,可以做職青團契的導師了。

在這段天堂不收,地獄無門的時間,嘗試過不同的方法,去挽救我的團契生活。我曾經把心一橫,不理別人的目光,直接升上已婚團契找我的朋友,不過很快又發覺,除了可以見到自己相熟的朋友外,團契的設計,分享的內容,與單身人士的確格格不入。

同時間不要覺得,結婚升團的人必然幸福快樂,有些團友的圈子在職青團契,在已婚團契中沒有甚麼朋友,勉強升團,不容易適應,最後甚至會流失。分齡牧養只是芸芸牧養模式之一,本身沒有甚麼必然性,在嚴格的分齡牧養之下,為行政方便,那怕人最後流失,也不能破壞規矩,這是老生常談的「安息日是為人而設,人不是為安息日而設」。故事的教訓我們聽過無數次,只是名字轉了,由「安息日」變成「升團」,大家即時變得不懂實踐。

曾經走過幾間教會,當中職青團的模式大同小異,對年紀稍大而未結婚的在職人士,未至於有意排擠,但同時間,教會沒有刻意接納他們。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是

當中我有懷疑過,問題是不是出在我身上,是不是我不夠付出,不夠合一,無法遷就其他信仰經歷較淺的團友,這也同是很多人的指責。但團契中有人吃奶,所有人就要一同吃奶,不能吃飯,這是不是聖經的教導呢?而據觀察,我不是在教會中惟一碰上這種問題的人,有不少人處境相同,信主一二十年,遠離初信階段,已是職中,卻無法去到婚姻的彼岸,但團契的設計,仍然維持在吸引未信者及初信栽培。教會內沒有一個團體而為他們而設,當中大部份人流失了,小部份人留得下來,主要是可以在相熟的朋友之間,三三倆倆形成小群體,互相牧養支持。在教會中有教會,在團契外有團契。

走筆至止,通常會有一種回應,「不要問教會為你做了甚麼,要問你為教會做了甚麼。」教會的問題不是問題,提出問題的人才有問題,所以提出問題的人先要處理自己的問題,教會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有時教會甚至會將提出問題的人,當成問題處理掉,提出問題的人消失了,問題即不復存在。舉我為例子,當時跟傳道人討論團契發展方向時,對方叫我若真的太不滿,不妨轉教會,言下之意,過主,別煩。

發覺教會內經常出現一種完美主義的謬誤:除非有人能提出完美的解決方法,否則最好閉咀。「除非投訴的人能夠自己開辦及管理一所完美的教會,否則不要投訴甚麼」。察覺分齡牧養的漏洞,除非能夠設計一套完美的制度,否則任何修改補救,是不必甚至是不應該,然後又再祭出「教會只不過係人的群體,人有罪而不完美,教會不完美」來應對。每一個制度有優點有缺點,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而是在制度的不完美中,嘗試尋找補救之道,未必需要完全推翻一切。

以自己的經歷來說,分齡牧養在大專到職青前期依然相當有較,大家的背景、經歷、遭遇的問題相近,同質性高,但當大家進入職場一段時間之後,因為不同的際遇及發展,差距程度可以相當巨大,同一個團契中,有人以最低工資為生,有人已經成為公司的中高層,有人甚至自己創業做老闆;有人剛慕道初信,有人自少在教會成長,已經很難用年齡、已婚未婚作為惟一的牧養原則,若不花心機時間去做合一的功夫,假設同一年齡層的人大致一樣,在分齡牧養下也會分裂成碎片。

簡單的答案

最後解決的方法很簡單,簡單得似乎有點不可置信。教會有無數的慕道班、初信研經班、福音性研經,為甚麼就不能有一些進深研經,去承載那些已信主十幾二十年的信徒。有傳道人看到教會內這一群人的需要,於是成立了一個查經小組,各人輪流預備,甚至不用勞煩傳道人。小組橫向面不闊,但縱深卻跨越了好幾輩人,有已婚也有未婚。聚會開始時沒有領詩、破冰遊戲,完結後沒有報告和冗長的分享代禱時間。小組已經運作了好幾年,部份人亦將在小組學到的查經技巧,服待原有的團契。

傳道人的做法只是很簡單地在年齡層和婚姻狀況以外,找出信徒間相同之處,然後以此為中心,聯絡不同層面的信徒,打開縱向的交流。當初亦沒有甚麼異像,而是當大家肯花心機去研經時,接解到聖經真理時,自自然然想和別人分享,一切水到渠成。這並不需要新一波的宗教改革,或是自己創立教會就可以做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