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教會發展的看法
雖然,認為寫作是一種沒有崗位的事奉,但從來不覺得寫作可以為教會帶來甚麼實則的效果,當盧家輝說我們寫文章是牧養時,愧不敢當。由於多聲氣好出頭的性格,以前在教會中亦多次被人勸進,叫我去參選執事,甚至叫我讀神學,投身教會事務,不過我從來沒有收過執事邀請信就是,加上權力慾極低,更怕開會,所以從來沒有想過走這條路。
在過去的教會生涯中,也見過不少有心人,自覺人微言輕,於是積極爭取權力,認為得到權力後,就可以實踐自己心裡的理想,少則去選團長,大則去選執事會主席。當擁有實權後,急不及待運用權力推行改革,不理別人反對及勸喻。一旦擁有權力,就擔心自己失權,無法將貫切心目中的正義,用盡方法鞏固權力,黨同伐異,排擠異見。輕則教會吵鬧不斷,人數下跌,重則公開分裂。
我見過不少有理想的人走不出這種權力迷思,結果人生中大部份時間在追逐權力,有更大權力,就能行更大的善,當中的過程毫不重要,Ends justify the means,美其名做大事不扣小節,事實變成為求目的不擇手段。
對教會未來的發展有兩個想像,一個非常積極,一個非常悲觀。
積極的想法是,今年已是改教五百週年,新教不新,我們現在的教會模式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亟待更新,是否已經不知不覺地處身在一波宗教改革之中。正如我另一篇文章《對上寬容對下殘忍》所寫,福音派自在港興起近三四十年來,成為絕對主流,有沒有經歷過大幅的更新及復興,足以載入史冊?信徒是否有真正成長,成為社會的鹽和光?有很多問題,積習幾十年,從來沒有好轉過。是否意識到,經過幾代人亦無法改變時,問題不是出自人,而是教會的結構及形式本身。
在一個場合聽過郭偉聯博士所講,無疑近年走出教會的人增加,新興的基督教組織如雨後春筍一樣,然而各組織無法整合,亦缺乏神學資源,建設一個新的屬靈想象,能夠與現時教會匹敵。從一個非常樂觀的角度,現時對教會不滿的年青人,開始立志攻讀神學,建設新的屬靈想像,一二十年間應該略有所成,可以推動教會的改革。
所以無謂再對現時福音派有任何寄望,就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
悲觀的想法是,上帝已經決定審判,所以任憑人犯罪。在舊約有很多例子,上帝是渴望人離罪悔改,但不是無止境的等待,去到某一個地埗後,上帝亦會收起自己的慈受,執行公義。這段時間內,上帝往往不再派先知警告子民,而是任憑他們犯罪,然後審判就好像賊一樣來到。
假如我認上帝的審判已經到門前,那為甚麼我還要寫,待上帝一筆過清算罪惡,為甚麼我還要指出教會人一些問題。
用一個比喻作結
徒弟:「師父,你教我的功夫,全部用來殺敵傷人,何解你口中宣揚和平。」
師父:「我宣揚和平,但教你功夫,是因為我希望你在太平盛世的日子內,成為一個花園內的武士,而不是亂世時,一個在戰場上的園丁。」
我見過不少有理想的人走不出這種權力迷思,結果人生中大部份時間在追逐權力,有更大權力,就能行更大的善,當中的過程毫不重要,Ends justify the means,美其名做大事不扣小節,事實變成為求目的不擇手段。
對教會未來的發展有兩個想像,一個非常積極,一個非常悲觀。
積極的想法是,今年已是改教五百週年,新教不新,我們現在的教會模式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亟待更新,是否已經不知不覺地處身在一波宗教改革之中。正如我另一篇文章《對上寬容對下殘忍》所寫,福音派自在港興起近三四十年來,成為絕對主流,有沒有經歷過大幅的更新及復興,足以載入史冊?信徒是否有真正成長,成為社會的鹽和光?有很多問題,積習幾十年,從來沒有好轉過。是否意識到,經過幾代人亦無法改變時,問題不是出自人,而是教會的結構及形式本身。
在一個場合聽過郭偉聯博士所講,無疑近年走出教會的人增加,新興的基督教組織如雨後春筍一樣,然而各組織無法整合,亦缺乏神學資源,建設一個新的屬靈想象,能夠與現時教會匹敵。從一個非常樂觀的角度,現時對教會不滿的年青人,開始立志攻讀神學,建設新的屬靈想像,一二十年間應該略有所成,可以推動教會的改革。
所以無謂再對現時福音派有任何寄望,就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
悲觀的想法是,上帝已經決定審判,所以任憑人犯罪。在舊約有很多例子,上帝是渴望人離罪悔改,但不是無止境的等待,去到某一個地埗後,上帝亦會收起自己的慈受,執行公義。這段時間內,上帝往往不再派先知警告子民,而是任憑他們犯罪,然後審判就好像賊一樣來到。
假如我認上帝的審判已經到門前,那為甚麼我還要寫,待上帝一筆過清算罪惡,為甚麼我還要指出教會人一些問題。
用一個比喻作結
徒弟:「師父,你教我的功夫,全部用來殺敵傷人,何解你口中宣揚和平。」
師父:「我宣揚和平,但教你功夫,是因為我希望你在太平盛世的日子內,成為一個花園內的武士,而不是亂世時,一個在戰場上的園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