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贏在乜乜前


坊間有贏在起跑線的講法,意思是在小孩未踏入社會前,瘋狂催谷,十八般武藝樣樣俱精,他日一踏入社會,便可以遠遠拋離其他人。進一步,更有贏在射精前,計好受精日子,進入心儀的幼稚園時有優勢,終其一生發揮強大的馬太效應,入一間好的幼稚園,入一間好的小學,入一間好的中學,入一間好的大學,入一間好的公司,打一份好工,娶個好老婆/嫁個好老公,又再計好受精時間,生個好仔好女,「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一般而言,教會對這種「屬世」追求,嗤之以鼻,教會絕對不會鼓勵,下刪二千字「從聖經看教養孩子的原則」。

靜俏俏告訴你,不是這樣的,教會一樣要贏,不止贏在起跑線,贏在射精前,更是要贏在拍拖前,贏在溝女前,就是著名的一軛論,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信徒與非信徒不能拍拖結婚。

此話何解,容我為你娓娓道來。

教會反對信與不信拍拖及結婚,甚至視之為罪,是上帝所不喜悅的,關係不被神祝福,主要原因是擔心在親密關係中,信徒會受非信徒影響,最後離開教會,離開信仰,當中有細分為男信女不信及女信男不信,教會對兩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之前寫過,詳看此文(信與不信,不能同食一撻 ),不贅了。不過,不知道為甚麼,教會從不鼓勵在親密關係中領人歸主,信徒永遠是軟弱受拐騙的一方。其二是擔心他日生兒育女,因為信仰不同,無法依聖經原則養育兒女,不能教導出敬虔的後代。

執筆至此,我想順手抽一下水,找資料時,找到蘇穎智博士在一九九八年所寫的一本書《跨世紀的倫理地圖》,當中有講到反對信與不信拍拖結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夫婦信仰不同不能同心教導子女」,但之後一大段:

一位姊妹,當她的兒女還小的時候,已經開始強逼他們讀書,更控制和主宰他們所選讀的科目,又對兒女們說,若他們孝順媽媽,就要好好讀醫科直至成為醫生,否則就不孝順及不愛惜媽媽了。她的兒女們為了孝順她,縱使內心萬般不願意,最後都當上了醫生。但她的一個兒子在行醫四年多之後,突然對她說要轉行做生意,因孝順她而當了四年多醫生可算是仁至義盡了。她老人家十分氣憤,跑來向我投訴,因兒子數年來在生意上不停虧本,她又不懂如何勸導他。我問她為什麼兒子行醫數年卻要轉行,她說兒子覺得做醫生很沉悶。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是她強逼兒子讀醫科,那就怪不得他了,因為那根本不是他的興趣所在,而他們母子的感情也因此破裂,產生不少問題。在這情況下,縱使生意繼續失敗下去,兒子也不會為母親的原故而再當醫生,因為他根本討厭那行業,寧願做生意虧本也不願意聽從母親的話,這情況其實是十分可悲的。

所以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必須弄清楚我們的價值觀:不在乎我們收入多少,也不在乎我們將來的前途或名利,乃在乎神給我們的恩賜是什麼,他給我們的喜好或特長是在哪一方面,而我們須按著自己的恩賜和特長,盡力發揮至淋離盡致。若對非信徒提出這樣的價值觀是無效的,因為他們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若兒女告訴他們要讀文科,他們會說讀文學、歷史等科目將來不能賺錢,為何不讀法律、醫學、會計?必要時,將來做政府的官員也不錯。有些人即使當教師,父母也會不滿意。在管教兒女上的許多分歧,都是由於夫婦信仰和價值觀不同引致的。

蘇牧師所舉的例證,恰恰相反,證明上一代即使信主多年,還是會以錯誤的價值觀教育下一代,以一己喜好強逼他們讀書及擇業,不理上帝的恩賜。天呀!當年出書編輯沒有提醒他嗎!

抽水畢,言歸正傳。

大家會知道,在五六十年代,以至去到七八十年代,普遍人聽信福音的途徑,可能是在學校、工作場所、甚或是街頭佈道、教會派米派奶粉等等,很少有人是父母二人均信主,然後傳給下一代。這批人,稱為信一代,他們經常是家中惟一一個基督徒,甚至是整個家族惟一一個,令到大家長年聽到他們在「受逼迫」的見證,例如不准吃拜過神的燒肉,因不裝香拜神而被父母責備。

即是社會上已經累積了幾十年的信一代,在一軛論的要求下,他們不少找到信仰相同的伴侶,並且生兒育女,成為信二代。如果教會傳統教導有效,信仰相同的父母,會培育出敬虔的下一代,「子有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為教會增殖繁衍,今天的教會內,應該會見到很多信二代、信三代。可是現實上,並非如此,信二代離開教會放棄信仰的機會,高得出奇。

猜猜看,當今美國第二代基督徒流失率是多少?『百分之五十?』太少了。百分之七十』?還是少。『百分之九十?』不只!告訴你們答案,美國的基督教會第二代流失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引自網絡文章)

因此,久不久,教會內便有人會重提信二代的問題,嘗試尋找出路。

教會信二代的去或留
「信二代」的教會悲歌
給「信一代」看的〈「信二代」的教會悲歌〉
回應〈「被決志」的信二代〉:如何牧養信二代?

歸納起來,主要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他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這句話,真係累死好多信二代。父母自少安排信二代參加教會各種活動,由幼兒主日學,到兒童主日學,到小學團契,到青少年崇拜,傍及教會各種成長活動,再加上父母幾乎一定會幫他申請一間基督教學校。父母在信二代的成長時期,處處小心控制,為的就是希望他們規行矩步,學習真理,避免犯罪跌倒。

結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信仰生命,過份保護及控制的環境,令到信二代成長大受限制,日常生活走不出教會,所識的朋友,以及長輩大多是基督徒。可是,教會的教導卻流於簡單膚淺,過份黑白二分,長時間缺少與非信徒接觸的機會,當他們長大要面對真實的世界時,發現教會教導不管用,無法幫助他們應付來自生活的挑戰。有很多無謂的規定,外邊無人遵守,生活照舊,甚至有人活得比基督徒更好更有道德,令信二代打從心底出現疑惑。但華人傳統長幼有序階級嚴明,發問幾乎等同挑戰,令信二代未必敢傾吐,父母及教會領袖亦未必理解,願意聆聽開導,視之為不信服、缺少信心,用高壓手段強逼他們留在教會當中。留得一時,未可留得一世;留得住個人,留不住個心。

加上不少信二代本來就是被動甚至被逼參加教會活動,星期六日大多數是玩樂的黃金時間,卻被教會各式活動佔據。在踏入大專,或者出外工作之後,開始見識到外面的世界,發展出自己的想法,生活又更加自由,才發覺自少被父母困在教會之中,到有能力便反抗父母,離開教會,父母縱然傷心失望也無法控制。

其二,是父母自己沒有做好傍樣,將教養兒女的責任推在教會身上,教會因為討好父母,留下他們以及他們的奉獻,亦照單全收。子女在家庭中看見父母所作所為,認為父母信耶穌依然如此不濟,教會對他們的道德生活毫無影響力,這個耶穌不信也罷。

最後,與第二個原因剛好相反,父母有良好的信仰生活,全情投入教會工作,是眾人的傍樣,卻因事奉忽略了家庭,令到子女成長時要與教會爭奪父母,與耶穌爭寵,轉而遷怒教會,或是疏忽了家庭教育,以信二代學壞走偏。

三個原因,均是出現在父母一方,其實子女問題住是父母問題的反映。但今日教會不旦沒有對症下藥,提升信徒父母的信仰質素,成為兒女的榜樣,平衡教會與家庭生活。反而治標不治本,不斷投入資源加強兒童事工,冀望以各式各樣新奇刺激好玩的活動將信二代留下,君不見Awana兒童事工橫掃全港,情況一如當年《標桿人生》一樣,後果相信也一樣。

再一次,回歸到信與不信的話題上,即係話,教會傳統教導一軛論,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夫婦同一信仰能產生敬虔後代,係全無現實基礎,空口講白話。事實正好相反:夫妻有共同信仰,子女放棄信仰的機會飈升。

在香港獨特的文化下,不少人父母雙方均不信主,依然會帶小朋友去教會,參加兒童主日學,期望他們從教會學到正確的價值觀,或是取得額外的分數以進入心儀的教會學校。教會來者不拒,從不以為忤,「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照樣傳道栽培,不擔心他們有日信主後,回到家裡與不信的父母產生衝突,只教他們「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很多信一代,自己成長的經歷中,面對不信的父母,風吹雨打,辱罵逼迫,依然屹立不倒,在壓力下成長更能堅持信仰,很多人甚至反過來,帶領自己的父母信主。教會從不擔心,父母不信主,會影響信徒生命成長,反而視為理所當然,因為這是很多人的共同經歷。

為甚麼,當父母只有其一方信主,最少有一方父母支持時,教會卻突然失去信心,擔心得要死,擔心下一代必然無法接受福音,完全受到的父母不信一方的影響,擔心自此家無寧日,信者無法堅守信仰。

而剛才提到,一軛聯婚對下一代信主、堅持信仰、到老不偏是毫無保證,甚至相反導致他們離教。如果信徒父母希望信二代有更好的信仰生活,恐怕當他一出世時,便要離開教會,到他長大成人後,才向他傳福音。

信信聯婚與敬虔後代,兩者有如此明顯的不協調,為甚麼教會領袖彷如從未察覺,蘇穎智寫《跨世紀的倫理地圖》,時維1998年,距今接近二十年,一軛論流行如昔,信二代流失也一樣不變。箇中原因是甚麼呢,我不好明言,恐怕又被人攻擊我控訴教會,有破壞無建設,處世圓滑一點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