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迷失方向的香港教會」讀後感
我雖然沒有受過梁家麟院長直接牧養,相信同代人不少人是吃梁家麟院長的奶水大,看過不少他的作品,他敢言、具行動力,充滿感染力,說他影響了一代人,當之無愧。但,今天相信不少人與我一樣,對他越來越失望,尤其在他當上神學院院長之後,作風敢言如昔,但言論卻越來越親建制,彷彿分不清他是在維護教會,還是維護教會建制。
最新一期建制通訊,他《院長的話》題為「迷失方向的香港教會」,講到香港教會普遍迷失方向的原因有三:「佈道與植堂發展模式有待轉型」、「領導層轉換帶來的失焦」、「教會輿論被政治騎劫」。
關於第一點,我認為梁家麟院長觀察準確,在樓價長期高企的情況下,教會植堂困難很大,很難再如以往,差一個傳道人,加十幾二十個信徒出去建立教會,因為連租金也未必應付得來,遑論其他開支,難以自存自立,要長期依賴母堂。母堂經過計算,寧願由一間八百人的教會,擴展成千二人,集合很多人的力量去擴堂購堂,也不願意植堂兩間各二百人,變得越來越內聚。之後,梁院長卻筆鋒一轉,批評教會內「愛放高論的先知」,即使教會不追求數字增長,如他們所要追求質素,最後卻是質量俱亡,不積極向外傳福音的教會,內部必然會孳生問題,沒有例外。
我想,這裡梁院長恐怕也犯了自己提出的毛病:指出問題,卻沒有提供答案。也就是說,在現今樓價高企的情況下,教會要廣傳福音,要拓展,要怎樣做才成?怎樣面對樓價、租金難以負擔的困局?怎樣才能使教會質量俱佳?還是認為,教會有量,自然有質?我在文中看不到有任何啟示。
第二,領導層轉換帶來的失焦。華人教會一樣習染了中國傳統,堂會的領導人,往往是退而不休,不退不休,甚至是至死方休,不說遠,那個主愛臨香江大型佈道會當中,一眾組長顧問的年紀,我找不到有幾個四十歲以下的教會領袖。連負責青少年場的講員林以諾牧師,今年亦已屆退休高齡。是上帝沒有興起人去承擔使命,一眾教會廢青難當大任,還是有別的原因呢?因此,權力交接經常成為堂會的重大挑戰,甚至成為試探。正如我之前寫過,一般堂會的權力核心,往往兩邊搖擺,事奉多年的主任牧師一旦退下來,權力交接做得不好,繼任牧者無法將權威轉移自己身上,實際上亦難以完全轉移,大權很容便「傍落」在信徒領袖之上。
我承認「共識領導」有機會因循守成,但其好處時極端想法會在尋求共識的情況下被磨掉,將權威高度集中在領袖身上,問題似乎更加嚴重。一個信心跨越,一跨便將整間教會跨成異端,在香港依然時有所聞。
坊間有無數專書,論及如何做好一個領袖,其中一個要點是,領袖的權威不是由職位所賦予,職位是堂主任,不一定是教會領袖。領袖是由大家推舉出來,要有相應的才能及德行,可以服從,令大家甘心情願由你來帶領,這不必在乎職級高低。
第三點較有趣,「教會輿論被政治騎劫」。而為甚麼教會以至傳道人在輿論上處於完全的捱打局面,我認為,主因是教會長年累月放棄開拓網上空間有關。從飄流製作的資料:「教新還有一項調查,擁有facebook的教會,有228間,即是說,其餘超過一千間教會,是在網絡世界隱身的,但它們卻真實存在。」你知我知,即使教會有開FB專頁,絕大部份是閑置不活躍。
輕易見到一個現象,是教內話語權出現轉移,所謂「激進反對派」只要言之成理,開一個FB專頁,開一條Youtube頻道,瞬間聚集幾千幾百志同道合的信徒,儼如網上團契。結果,教會建制那邊慌了,亂了陣腳,既不屑又不懂得應對。
要面對這種情況,最理想,當然是慢慢摸索,期望追上網絡空間的發展,打開對話的渠道,加強溝通,謀求共識,希望能為教會走出困境。
下者,組織網絡五毛反攻,瘋狂洗板,檢舉批評者的專頁,圍堵、禁制對方發言。解決提出問題者,即解決問題。
下之下者,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中重度網絡使用者兼基督徒,也必然見過有傳道人,一時按捺不住,在網上反駁攻擊教會的言論,結果慘遭圍攻,不幾個回合便敗陣下來,從此視如畏途。只會回到自己的陣營,在安舒區內,或在講壇上,或在教內刊物,才敢瘋狂發炮,厲聲反擊。
側面反映出,教會建制中對網絡輿論依然是非常無知,以為網絡公審便公審得了,年中公審不成反被公審,無日無之,新一代浸淫網絡,對「借刀」、「網絡流言」等事已經非常警惕,現時「網絡流言」、「內容農場」影響最深的群體,反而是以往很少上網,近年才趕潮流的中老年人。
「必須不客氣地指出:出道數十年,我從未見過在福音派的陣營裏,新自由主義與新包裝的社會福音的論調竟如此高亢,而捍衛聖經權威和傳統教義者竟如此怯懦。」
是的,幾十年來我也沒見過,「捍衛聖經權威和傳統教義者」窩囊得連在網絡公共空間與人正面爭辯的膽量(以及技巧)也沒有,在這些地方缺席又指控對方。
我膽敢提出一個挑戰,請那些「捍衛聖經權威和傳統教義者」,去連登討論區,申請一個帳戶,然後開一主題,例如叫「我是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你問我答」,正面面對輿論和指控,逐一辯護,效法保羅在雅典傳道時的做法,每日在市上遇見人,辯論神的道。
至於結論部份,我睇完嚇一大跳,難道教會去到出現年青信徒大規模出走,才真正認為是問題?教新2014年的統計,指出有年青人離開教會的現象又當如何解釋呢?這令我想起03年沙士期間,政府天天說「沒有在社區爆發」,到後來情況失控,感染者眾,死得人多時,才來鞠躬承認犯錯有用嗎?難道信徒不可以在察覺出徵兆時向教會提意見,防範未然,一定要仰賴權威領導,一定要亡羊才補牢嗎。年青人留在現有教會,背後原因萬千,至少我接觸過幾位年青人,他們留在教會的原因,只是「班friend係到」,不見得他們很支持現有的教會路線,只不過暫時沒有更好地方可去。梁家麟院長又何以得知,不是有那批激進改革者,方令到年青人覺得教會改革有望,願意暫時留下,以觀時變。(雖然我不年青,至少我是如此)
視提出問題者為問題一部份,斬釘截鐵式否認他人所提出的意見,沒有答案便不能批評?好,我舉個例,膽敢一問,誰有理想實際可行的方法解決今天中國大陸的霧霾?我說,是理想、實際、可行,兼可解決霧霾的方案。即使你有,國務院會聽命於你嗎?
近年,我見到教會體制內回應有一個很一致的現象,他們要麼完全否認教會出問題,所有批評是雞蛋裡挑骨頭,無的放矢,根本不屑回應。要麼承認教會有一些問題,卻指控批評者沒有提供實質答案,長篇大論地還擊。當讀者引頸以待,期盼有甚麼妙策良方時,他們卻雙手一伸,說問題複雜,自己沒有答案。鬧人無答案,原來自己也沒有答案,說「激進反對者」是為反而反,他們恐怕也僅是「為支持而支持」而矣。
最後我在本文最想表達的是,年青人觀察到教會體制有問題,很多人根本無意進入體制去改革,和一班老鬼玩權力遊戲,為他們抬轎,花幾十年由低做起,攀上頂峰方可出來指點一二。現在網上的言論空間,更是他們口中的「激進改革派」一手一腳創建出來,與他們無涉,請別出來搶光環,說甚麼「創造發言的空間,保護他們尋覓新路向的權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