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上一個批判思考的課程,終於明白我對教會其中一個不滿的地方,是因為我認為教會一些做法應該基於事實判斷,需要提供事實論證來說服大家,而教會(大?)部份人卻認為是一種價值判斷,用好壞、應不應該、值不值得去衡量。
比方說,教會地方不足、空間擠逼,需要籌錢擴堂,我會問一連串的問題:
所謂地方不足的定義是甚麼?
擁逼是帶有主觀性,有人住劏房已經慶幸有瓦遮頭,有人家住七百尺的三層村屋亦嫌空間不足,而不要小孩子,以甚麼標準去衡量?
教會內各個小組室在過去一段時間的使用率如何,是一星期七日也爆滿,還是集中在星期六日,而其他時間則門堪羅雀?
除籌錢買更大地方外,有沒有其他可行方法疏導?
前提 + 論證 = 結論
地方不足 符合擠逼定義 籌錢擴堂
空間擠逼 使用率數據
沒有其他方法
但我發現,教會比較常用事物當中價值來作判斷,即「「擴堂好不好」、「擴堂是值不值的」、「擴堂應該不應該」。論證不一定是理性證據,可以是個人經歷、感動、喜好等。例如:擴堂是教會的異像,回應上帝的呼召,可以在擴堂中經歷神,要對神有信心等。
前提 + 論證 = 結論
地方不足 異像 籌錢擴堂
空間擠逼 經歷神
信心
誠然,現實上很少會出現絕對的事實斷判及價值判斷,有很多事情是兩者不同程度的混合,在現實上可行而又值得去做時,才決定去做。
當中只是思考方法的不同,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如果想有效地討論一件事,得出有意義的成果,相方卻要在共同的思想軌道上。當大家討論事實時,別人要求提供事實論證,例如教會的財務估計,日後的發展計劃、空間運用等,有人彈出一句「要對神有信心」(暗示對方無信心?),只會令對方暴跳如雷,覺得不可理喻。而當大家在討論值不值得去做時,你卻糾纏事實問題,問「有無錢做」、「夠唔夠人」,也令人覺得吹毛求疵,高舉理性對上帝欠缺信心。
如果可以搞清楚若干的判斷問題,可以減少許多爭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