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成本書最痴線是這段:
//二○○三年終,當時我開始對貞潔認真,在我其中一個初次約會的對象身上,我遇上了這種事。在一個我認為算是愉快的午餐之後,我正向我的約會對象———他也是信徒———說再見。那是我們第二次一起外出,我希望我們會再見面。然而,當他給我一個我看為相反的信號時,我感到混淆。他似乎想繼續保持來者不拒的開放態度———沒有打算再約會我,但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我提出我的觀點,我相信在我人生的那個時刻,當我開始每段關係,都應該考慮以婚姻告終。
然後,我徹底地失去了他。//P.140
我倒想問一問作者,妳何時曾經擁有過對方呢?未曾擁有,又何云失去?
作者當然想每段關係以婚姻為目標,因為她當時已三十五歲,時日無多。
雖然作者有意解釋,但無法令對方回心轉意。
//我想,我的話聽起來必然像是我有意使每段關係都以婚姻作終結———可幸的是,實際的情況不是這樣;否則,我會受更多的傷害。
//我嘗試向他解釋,在一段關係的開始時,不要做任何使我將來感到後悔的事。就算有一些手段能贏一個伴侶,如果涉及不誠實、不尊重、玩弄把戲、或對性愛沒有克制,那麼一個人經過多年婚姻再回頭看時,那些事情也不能喚起溫馨感。//
我一向好推崇龍震天的理性談情法,簡單講是叫人用腦。其實男人只是很客氣地表達他沒興趣,然而他也沒有完全封死後路,而作者竟然在第一次約會後,便提出每段關係應該婚姻為目標。第一次約會幾乎想鎖定對方,個男人當然嚇走,連一絲機會也不留。你就不能等,在年紀相若的情況下,男人還有選擇時間。
作者個結局,係很早時間已經寫好,即使她所謂悔改,重新守貞,回到教會識基督徒,無助她找到穩定的關係和長期伴侶。因為個現實是,假如你是一位在教會大的弟兄,去到近三十歲適婚年齡,大學學歷,事業小成,樣貌身材平均,各樣普普通通,你會不會揀一個歷盡風霜,過去性伴侶數目和她年齡一樣,三十幾四十歲的中女。還是會追求一個,一樣自少在教會大,有相近價值觀,在隔離團契少幾歲的姊妹?難道真係貪前者老江湖經驗豐富功架好?
所以係本書寫成十幾年後,我們看得見,作者最後獲賜獨身恩賜,是一件好合乎邏輯的事。因為她從來無解決到最核心的問題,她只懂得用性及身體去狩獵男人,到工具出損耗後,卻拿不出其他具意義及價值的事物,來吸引異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