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自當入樽》(台譯:灌籃高手)
魚住:「技巧華麗的河田是鯛魚,赤木,你覺得華麗這個字眼適合你嗎?你是比目魚!只配在泥巴裡打滾!」
在山王工業對湘北的比賽中,赤木剛憲身為湘北隊隊長,屢屢為到對手河田雅史遏制,令他完全失去比賽焦點,一心以打倒河田為目標,以為自己被打敗,湘北也一定會輸,造成多次失誤。
當一次進攻犯規後,身為宿敵的魚住純衝入會場,講出關於比目魚與鯛魚的一番話。令赤木明白到,也許他今場比賽的表現會輸給河田,也許根本不是河田對手,但湘北不一定會輸掉比賽,還有眾多隊友可以擔任主力,他只要恰如其份地表現自己,發揮隊友實力。
教會經常強調因信稱義,救恩不是透過行為去換取,每一個人都獨特,上帝會接納每一個人的本我,要做的只是認罪悔改。教會同時經常要人去改,彷彿不改好就會失去上帝的眷顧,要改的不單只是一些行為上的壞習慣如吸煙酗酒,甚至乎是一些性格特質。明明內向憂鬱而文靜,就要逼你多分享多說話,你明明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又覺得你孤辟,逼你多參加群體活動,要大家都變成那種「合乎體統」的基督徒:陽光、開朗、外向、健談、親切。
我是個略帶亞氏保加症特質的人,有點內向,愛讀書寫作,性格略帶負面及悲觀,幾種性格特質都是教會大忌,一向被視為難相處的怪人,偏激固執,眾人皆醉我獨醒云云。不少人勸諭我要改,在教會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改造後,有一段間也覺得自己有「進步」了,逐漸適應到教會生活,可以侃侃而談跟人分享,祈禱時間開聲也沒有問題。
但年紀越大,越覺得不妥。每次在團契漫長的分享後,總會疲憊不堪;無法再投入去玩集體遊戲,覺得無聊兼低能;在一大班人的環境,讓人混身不自在;在團契分組的代禱時間,越來越挖掘不到任何值得要大家代禱的事;那種一對一式的關心代禱,令我雞皮疙瘩;從來不參與團契的禱伴靈修計劃,覺得私事為甚麼要和一個抽籤回來的人分享。在教會活動中,不但沒有從新得力的感覺,反而經常覺得身心透支,回到家中一靜下來面對自己,有一種裡外不是人的感覺。在教會生活表現出來那個自己,只是為了適應教會文化扮演出來,來符合別人的期望。
有一次在參加教會的營會,早餐後有一段短短的自由時間,靜靜地坐在一旁看書,卻不斷有人過來打擾,「唔好睇書啦,有時間同大家交通下。」其實大家個個星期都見,難得去到郊外,在和風暖日下看書,不是很好的享受嗎?大家覺得我的行為舉止很怪,我也覺得大家奇怪得很,為何必須時時刻刻圍在一起,明明沒有甚麼話題卻又必須說話而言不及義。
後來慢慢減少聚會,刻意避開群體活動,保留少數幾個知心朋友的交往,教會生活反而更充實得力。
若有人性格本來就比較切合教會的氣氛,是極難體會像我這群人面對的處境,我們就好像被逼爬樹的金魚一樣,還不能表示不高興,要為適應樹上生活而感恩。只要偶然不自覺將性格流露出來,就會遇到排山倒海的詰問:「你太負面」、「你太認真」、「你太喜歡自己一個人」、「你對神要有信心,他可以改變你」、「你要躺開等耶穌醫治釋放你」。彷彿做錯了事,務必要我們改變,變得「更好」、「更合乎主用」。
內向者不等於有社交障礙,不是欠缺自信,自我形象低落,說話時無膽望人,在人群中會出現驚恐症。只是比較少說話,較多觀察,不會一入到人群當中就:「Hi everybody,大家今日過得怎樣呀!」內向不是害羞、怕事、不擅溝通或情緒低落,只不過要較長的時間,理解在身邊發生的事,然後思考下一步。內向者會在人群中靜靜地觀察,尋找頻道接近的人,當找到對的人,對的話題時,一樣可以如數家珍為你娓娓道來。內向者朋友不多,但有的往往是深交。
教會需要一班外向型的人去傳福音、宣教、關心新人,同樣需要一班內向、文靜、思考型的人細心觀察,注意細節,將信仰深化。
一群內向的人也許是在泥巴打滾的比目魚,比不上鯛魚引人注意,但我們不會輸掉人生這場比賽。
赤木是赤木。
赤木是赤木。
河田是河田。
我就是我。
我就是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