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度的教會普查已經完成,結果將會陸陸續續發表,相對於上次普查出現的中興之勢,胡志偉牧師直言此次調查的結果是「為香港教會發展響起了預警訊息」,「尤其對牧養大專生至初職不過五年的信徒,明顯處於劣勢。」
《進入「空巢期」的香港教會》
之後胡牧師再寫了一篇文章:《我們的牧養出了問題?》,剖析當中情況。
「教牧認為人數增長放緩,就要加強佈道事工,肯定是捉錯用神,我們要以『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 全盤作了解。本港教會於領人歸主、加入教會方面,做得不錯。」
教會普查的結果及胡牧師的分析,印證了近年對教會的印象,教會好像一間電訊公司,積極吸納新客,提供很多優惠,簽新約會即時拿到 Iphone ;對長年支持的忠實客戶卻不聞不問,雖然付出的費用一樣,對待遠遠不如,續約要兩張超級市場禮卷都難。只要吸引新人的速度夠快,毫不介意舊客過檔流失。
將教會的方針長年定在吸引新人的方向上,影響顯而易見,信徒停留在初信不遠的境地,信仰無法進深紥根,在小組中分享中,不外乎談及學業、工作、身體健康、家人等最貼身的事情。不說社會上具公共性的事件(政制發展、近年本土意識抬頭、水貨客、自由行),就連基督教界內有爭議的事情(明光社愛家遊行、時代論壇K小組事件、柴遠案),甚至教會本身的發展方向(擴堂、植堂)等等,他們往往一無所知,只能依賴教牧提供簡單現成的答案。
當他們在教會受好幾年新人式款待,理應更投入教會生活,開始承擔事奉時,因為過去幾年養尊處優,沒有受過適當的鍛練,得以承擔事奉帶來的壓力,往往是他們離開或轉教會的高峰期。
這種教會氣氛對信仰程度較深的信徒同樣是種磨難,當他們經過一星期的辛勞,捱過上司的轟炸,面對跑業積的壓力,拖著疲累身軀在週末週日到教會聚會,卻發覺團契只是玩集體遊戲,分組時導師侃侃而談家中的寵物貓病了,希望大家代禱。即使去到大專、職青、甚至是成人團契,聚會內容與初中生團契相距不遠,仍會玩集體遊戲,仍會做聖經話劇,仍會拍照時要求大家V字手勢:「Yeah~~~~!」這些內容對一班資深信徒是永劫輪迴,因為他們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已經重覆過無數次相似的團契內容,玩過無數沉悶不堪的集體遊戲,聽過無數次內容接近的講道,對他們而言,聚會不過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離開是相當合乎理性的選擇。他們除了到神學院深造外,教會內幾乎無其他進深型的團契小組適合他們繼續追尋信仰。
這班較資深的信徒不是要求一群五六十歲的牧者及執事,坐在會議室開會,討論如何解決年青信徒流失的問題,然後說「我們要認罪悔改」、「要加強關心他們」、「要切切為他們代禱」。教會過去強調由上而下的模式,設計好不同的團契小組去牧養他們,沿用了二三十年的模式,已經趕不及世界的轉變。尤其是這群年青人當中,不少是自幼在教會長大,當中亦不乏社會上的專業人士。這班人生命不是太幼嫩以致離開教會,而是過於成熟,教會卻沒有合適的地方給他們發揮所長,只能被動地接受或不接受教會提供的活動。他們對社會事件的敏感程度、聖經知識、專業技能,甚至乎優於部份教牧。他們期望能直接、親身地參與建設教會,定立發展方向,開拓教會內的言論空間。
教會面對他們的挑戰和衝擊,往往只能用虛無飄渺的「屬靈權柄」去回應。但試問,他們當中有人的釋經能力甚至能夠在講道中找到傳道人的錯處,對時局掌握程度高於很多埋首聖工的傳道人,甚至已經可能是一些政治組織的成員,他們對這種所謂「屬靈權柄」服膺程度還有多少?
教會面對他們的挑戰和衝擊,往往只能用虛無飄渺的「屬靈權柄」去回應。但試問,他們當中有人的釋經能力甚至能夠在講道中找到傳道人的錯處,對時局掌握程度高於很多埋首聖工的傳道人,甚至已經可能是一些政治組織的成員,他們對這種所謂「屬靈權柄」服膺程度還有多少?
真誠地向香港教會領袖呼籲,應先面對現實,教會的確對初職信徒失去吸引力,而不是輕易諉過離開的人「信心不足」、「禁不住世界衝擊」、「愛世界」、「不努力付出投入」等等,這除了無助面對職青的流失,更會將問題合理化,阻止教會去改善。教會領袖宜多去理解世界的變化,詳細研究時代轉變如何影響今日的在職年青人,真誠地、謙卑地聆聽、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及挑戰,認真及耐心和他們討論,適當地下放權,鼓勵這班年青人創造由下而上的教會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