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賣旗日,從網上統傳的一張「聖紅會聖基道兒童院全港售旗日」備忘說起,該備忘註明「如有進行售旗或發現錢袋只有極少量的善款,如只得數個硬幣,將有機會不獲發嘉許證書。」
由於聖公會過去的「佳」績,此備忘自然惹來網民的口誅筆伐,因為大家自然會想起做善事的口號:「多多益善,少少無拘」。然而香港的網民,是很容易被帶風向,聖公會過去劣跡斑斑,固然抵鬧,但這份備忘所反映出的,不就是過去很多父母拿了籌款袋卻不籌款,交還時空空如也,卻貪一張嘉許證書,為的是做靚子女的portfolio。
其實,過去二三十年期間,賣旗活動的改變非常大。當年慈善團體多從學校招募高小到初中的學生幫手,年紀再大一點就不鳥你了。一方面替機構籌款,另一方面,也鼓勵青少年透過賣旗活動接觸社會,大概是兩相益彰。社會人士見到小童在街上奔走,也容易動惻隱之心,慷慨解囊。筆者小時候,家境雖然並不富裕,甚至稱得上貧窮,但家慈為陪養我們的善心,遇到賣旗,不介意給我們一個幾毫,投進旗袋之中,換來一張貼紙。回到家中,便轉貼到雪櫃門之上,也算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如今的賣旗日,大概都變成了家庭活動,少則父母二人陪同,多則是七星伴月,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兼家傭,成行隊列,浩浩蕩蕩。既為神功,亦為弟子,幫機構籌款,也幫自己子女拿一張加許狀。既然有加許狀,便免不了有人鑽空子,發生上述善慈機構要出備忘的故事。
余不買旗久矣,蓋知這類慈善團體,大多富有得很,真的不缺我一個幾毫的善款,況且賣旗的問題,坊間時有報道,不贅了。見到有需的團體,索性直接過數給他們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