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內類似的模式反覆出現,無論是之前看的《好男人性戰實錄》、《與耶穌一起,談戀愛》、以及今次重溫《不再約會》:作者在異性圈子很受歡迎,伴侶一個接一個。
好》的作者Stoeker,名校出身,是欖球校隊成員、一畢業即進入大企業擁有自己的辧公室,性伴侶無數,曾同一時間有四名伴伴並與其中兩位訂婚。
與》的男作者傑弗遜亦是棒球校隊,書中形容:「他是那種活在舞台鸇人,戴一副眼墨鏡,把全場氣氛炒到熱烈火爆,鼓動大家上來跳舞。他是所有人注目的焦點,是舞會中的靈魂人物。」而女作者艾莉莎,在大學期間亦是追求者不斷,經過漫長而痛苦的等待(筆者按:三年),終於等到他的丈夫出現,然後二十五歲結婚。
而哈理斯呢,在寫書期間剛好結束了一段兩年的感情,書中的例子亦顯示出他異性緣不錯,成書後不到一年結婚。
這種「我為了神的緣故,不再輕易談戀愛」的宣言,彷彿好像咒語一樣,只要說出來後,短時間內必然會拍拖結婚,找到神命定的那一位。
成長期間身邊好幾個姊妹曾經許這種諾言,最後通通結了婚,沒有人經過長時間的獨身。某姊妹外貌出眾、性格可人,中學以來有過幾段爛桃花。到廿二三歲的年紀,忽發宏願,說希望在二十五歲前不再拍拖,專心事奉神,還找來幾個朋友禱告守望,我是其中之一。
然後,不到幾個月就找到真命天子,廿六歲結了婚,枉我真心的為她代禱過。
甚麼人才會說出「不再約會」這種宣言?就是那些很多約會的人,他們在異性圈子吃得開,經常能約人出來的人,你要有選擇,才可以放棄選擇。假如你是哥布林話,麻煩省點氣力,即使你很想約會也沒有機會,請儘早回到隨近森林或山洞,以免被勇者或精靈屠殺。
在基督教戀愛觀背後,其實是一整套理念,是為「上帝在你人生中有一個計劃」,特別在你某些重要的決定上,例如升學、求職,移民、戀愛擇偶上,上帝早有命定而人不能抗拒。若是人抗拒上帝的安排,將會失去預留的上好福份。由於升學可以轉系,求職可以轉工、移民可以回流,但結婚理論上是一生一世,是人生大事。神配合的人不能分開,揀錯了便失去一生上好的福份,勿謂言之所不預也。
基於這個想法,所以教會向來對擇偶的教導特別嚴格,擔心他們會失腳跌倒,儘量推遲他們的初戀年齡,以防婚前性行為,同時間又儘量推早他們的結婚年齡,以防婚前性行為。
這些矛盾的教導,最後當然是瞎折騰,這三十年來,教會內的年青人越來越貞潔,還是越來越接近世界?相信大家心裡有數。
人並不是天生懂得與異性相處,由小時候男女壁疊分明,到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開始對異性好奇,到真正找到自己的伴侶,當中需要大量的相處及試錯,才會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教會希望補送上壘,繞過當中摸索受傷犯錯的階段,反而令人錯失試錯成長的關鍵。
這種想法的最大問題是,信徒要在深入認識一個人之前(dating),便要確認對方是神給你的The one and only one,保證一切順利,白頭偕老,這固然是難以達成。現代離婚數字告訢我們,即使結了婚,也不能保證對方就是那一位,極難用事前求引證的方法決定,而且二人在相處中慢慢磨合。
在高中至大學的幾年時間,是大多數人一生中最密集與異性相處的時間,而且關係相對單純。在這需要儲經驗值的時間,《不再約會》反其道而行,叫人不再花時間與異性約會,後果會慢慢在出社會後浮現。在新手村沒有儲經驗升級,然後直接叫人挑Boss,結果可想而知。
好》的作者Stoeker,名校出身,是欖球校隊成員、一畢業即進入大企業擁有自己的辧公室,性伴侶無數,曾同一時間有四名伴伴並與其中兩位訂婚。
與》的男作者傑弗遜亦是棒球校隊,書中形容:「他是那種活在舞台鸇人,戴一副眼墨鏡,把全場氣氛炒到熱烈火爆,鼓動大家上來跳舞。他是所有人注目的焦點,是舞會中的靈魂人物。」而女作者艾莉莎,在大學期間亦是追求者不斷,經過漫長而痛苦的等待(筆者按:三年),終於等到他的丈夫出現,然後二十五歲結婚。
而哈理斯呢,在寫書期間剛好結束了一段兩年的感情,書中的例子亦顯示出他異性緣不錯,成書後不到一年結婚。
這種「我為了神的緣故,不再輕易談戀愛」的宣言,彷彿好像咒語一樣,只要說出來後,短時間內必然會拍拖結婚,找到神命定的那一位。
成長期間身邊好幾個姊妹曾經許這種諾言,最後通通結了婚,沒有人經過長時間的獨身。某姊妹外貌出眾、性格可人,中學以來有過幾段爛桃花。到廿二三歲的年紀,忽發宏願,說希望在二十五歲前不再拍拖,專心事奉神,還找來幾個朋友禱告守望,我是其中之一。
然後,不到幾個月就找到真命天子,廿六歲結了婚,枉我真心的為她代禱過。
甚麼人才會說出「不再約會」這種宣言?就是那些很多約會的人,他們在異性圈子吃得開,經常能約人出來的人,你要有選擇,才可以放棄選擇。假如你是哥布林話,麻煩省點氣力,即使你很想約會也沒有機會,請儘早回到隨近森林或山洞,以免被勇者或精靈屠殺。
在基督教戀愛觀背後,其實是一整套理念,是為「上帝在你人生中有一個計劃」,特別在你某些重要的決定上,例如升學、求職,移民、戀愛擇偶上,上帝早有命定而人不能抗拒。若是人抗拒上帝的安排,將會失去預留的上好福份。由於升學可以轉系,求職可以轉工、移民可以回流,但結婚理論上是一生一世,是人生大事。神配合的人不能分開,揀錯了便失去一生上好的福份,勿謂言之所不預也。
基於這個想法,所以教會向來對擇偶的教導特別嚴格,擔心他們會失腳跌倒,儘量推遲他們的初戀年齡,以防婚前性行為,同時間又儘量推早他們的結婚年齡,以防婚前性行為。
這些矛盾的教導,最後當然是瞎折騰,這三十年來,教會內的年青人越來越貞潔,還是越來越接近世界?相信大家心裡有數。
人並不是天生懂得與異性相處,由小時候男女壁疊分明,到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開始對異性好奇,到真正找到自己的伴侶,當中需要大量的相處及試錯,才會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教會希望補送上壘,繞過當中摸索受傷犯錯的階段,反而令人錯失試錯成長的關鍵。
這種想法的最大問題是,信徒要在深入認識一個人之前(dating),便要確認對方是神給你的The one and only one,保證一切順利,白頭偕老,這固然是難以達成。現代離婚數字告訢我們,即使結了婚,也不能保證對方就是那一位,極難用事前求引證的方法決定,而且二人在相處中慢慢磨合。
在高中至大學的幾年時間,是大多數人一生中最密集與異性相處的時間,而且關係相對單純。在這需要儲經驗值的時間,《不再約會》反其道而行,叫人不再花時間與異性約會,後果會慢慢在出社會後浮現。在新手村沒有儲經驗升級,然後直接叫人挑Boss,結果可想而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