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可以歸入「我未有小朋友唔明白系列」:何解很多父母會充公子女的利是錢呢?
因為家貧,我也是被充公利是錢的受害者之一,小時候的利是錢全數要上繳給母親大人,母親大人亦美其名地說是幫我們儲起來,以免我們亂用,到長大後會全數還給我們,還剎有介事地開了一本數簿記低全年的利是錢。不過,到今日我已介中年,仍然在等這筆錢,真希望快點長大。
還記得當年約莫五六年級時,有一天上學的時候,不知甚麼原因,班主任花了近半節課堂的時間,跟我們討論為甚麼利是錢全數交給父母是合理的。她的論點是,其他人派利是給你,不是因為你,是因為你是你父母的子女,是因為你的父母才會派給你,所以不會隨便亂派給街外的乞衣,所以利是錢不應屬於你,而屬於你的父母。
不過,我當年已對這種講法很大疑問,前半部我明白,其他人是因為識我父母,而派利是給我,但後半部呢,如果父母沒有生下我,其他人也不會無情白事派利是給我父母呀!我的存在,肯定是派利是的一個關鍵因素,邏輯一點來說這是一個AND case,兩者同時出現才會達成,又何解說成與我毫無關係呢,大不了50/50對分吧。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並非不明白父母要利是錢來幫補家計,但是為人父母,為甚麼要講大話騙小孩子的錢呢,大家沒讀過曾參殺豬的故事嗎?曾參的妻子要上市集,兒子吵著要跟去,妻子哄他回來殺豬給他吃。妻子從市集回來,曾參便去豬欄牽豬來殺,妻子急忙阻止他,說哄小孩的話怎可當真。曾參正色教訓妻子,小孩子不懂事,會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如不殺豬實踐諾言的話,豈不是教導兒子說謊,母親說謊欺騙兒子,日後兒子也難再信任母親。
很多父母托言「小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後不會記。」可是小時候發生很多事,到長大後我還是記得一清二楚,尤其是關於父母的失信,或者是因為我太記仇。
關於利是錢如何運用,在小時候的確是一個天大的課題,在教會幾乎每年均會有人討論,「利是錢是否需要作十一奉獻」,不過由於年事漸長,身邊所有朋友幾乎已結婚,所以題目也可能要改變一下,改為「父母新年要派利是,可不可以停十一奉獻」。
我那一代父母從來無教我如何理財,在他們的眼中,無論買甚麼都是浪費金錢,即使是生活必需品例如衣食住行,在他們眼中,錢的惟一用途是「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這個「不時之需」是甚麼,從來沒有人對我講清楚,依稀記得是「有病時可以用錢醫」。當然我長大,才明白到他們所講的病,不是一般傷風感冒,而是癌症等需要花大錢治療的絕症。不過,我反正不會一年收到過十萬的利是錢,所以最後關於那些儲起來的利是錢,還是不了了之。
那大家結了婚有小朋友的父母們,你們如何處理利是錢呢。
就清清楚楚地說利是錢要用來幫保家計囉。大家都係家庭一份子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