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連看到幾篇文章,主題差不多,一併來討論一下。
有了一定年紀,閱歷增加,不太再想信這種「性格決定命運」的講法,認為是先射箭後畫靶,先找出成功了的人,再在他們身上歸納出部份性格特質,反過來說是因為這些性格特質導致成功。然而,正如我在另一個基督教組群入面看到,為了鼓勵人積蓄,他引了一項統計研究說富人均有儲蓄的習慣,然後鼓勵人儲蓄,可是「富人有儲蓄的習慣」與「儲蓄的習慣可以令人致富」,是不相等的。舉個例來說,香港有很多富豪迷信風水,那迷信風水會令你變得富有嗎?又例如很多富豪三妻四妾玩女人,那玩女人會令你變成富豪嗎?不太會吧!
在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中講到,第二代人推崇的「中環價值」、「獅子山精神」是一種迷思,肯做肯捱不怕蝕底,是當時整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但真正能出人頭地的還是極端少數。正如家父當年為養家一個人打三份工,從不請病假,也從未出國遊埠亂用錢,為甚麼他沒有成為李嘉誠,我不是李澤楷呢?
我不是在否定努力,而是指出,世界並不是如此運作,套用洪麗芳的講法:以為努力就無所不能,是一種傲慢。
一個人成功與否,努力當然會佔一定的因素,但還有很多你不能夠控制的。譬如,
早幾年某大台節目中一句「贏在射精前」,還真的有科學及統計學上的根據。在《異數》一書中作者提到,加拿大冰上曲棍球的明星球員,生日集中在一至三月。因為加拿大冰曲的年齡分組以一月一日為界,一至三月出生的孩,與同年十二月出生的小孩,雖然在同一組,但大了近一歲。以成年人計,一年的時間不算得甚麼,但對孩子來說,八九個月時間,在體格上及心智上已有明顯差距,令他們在球隊得到更多的正選機會,有更多發揮空間,更容易被球探發掘,獲得更好的培訓及出場機會,又令到他們與同齡的人拉得更遠。最終憑藉巨大的「馬太效應」:「因為凡有的,都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令他們成為明星球員。
另一個例子,Michael Sandel在他著名的公開課中,談到Rawls的無知之幕,論到社會上的資源分配。有學生反駁他認為他能夠考入哈佛,是憑著他的努力。聽後Sandel即場做了一個實驗,叫禮堂在座的學生,誰是家中長子/女的舉手,結果近八成人舉了手,個個即時Pikachu face。
(全課內容:第8講-正義: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 - YouTube)
然後Sandel娓娓道來,心理學一早知道一個人的出生次序,對他的人生有重大影響,一個家庭入面,往往對第一名子女有更大期望,會花更多資源栽培,日後甚至會分到更多身家,而第一名子女因為家庭的期望,亦會地作出回應,加倍地努力,令到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會比其他弟妹出色。(順帶一提,次子女因為要挑戰挑戰長子地位,通常會較反叛同挑戰權威,較適合做創意工作。)
走筆至此,想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格同際遇,成功與否,是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而大部份也不能控制的。
回到去麥田圈文中提到的例子,援引阿德勒的名言:「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幸運。」人的性格很早形成,而終其一身,除非經歷某些重大變故,否則不會輕易改變。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落在那種困境中的人,不是不知道要改變,而是他們做不到。叫一個性格內向悲觀的人活得積極樂觀,大概等於見到一個窮人很慘,然後走過去對他說:「你而家窮好慘,又無錢開飯又要住劏房,你有錢咪得囉,有錢咪可以食好野,換過間大屋,點解你唔試下有錢呢。」
我可以說是這種情況的受害者,因為當年心理健康資訊貧乏,沒有人知甚麼是亞氏保加症,我經年累月地被身邊的人投訴性格有問題要改,而事實上有一段間我也認為已經「改好了」。但隨即出現另一種狀況,長時間違背自己性格做人,內心非常不好過,覺得是在為其他人的期望而活,而不是真真實實地活著。叫一個內向者要積極樂觀多識朋友去做義工擴闊社交圈子,有沒有人問過他想不想改變?
如果有人覺得一個人可以這樣改變性格,不如調轉個實驗,找一個義工外向鍾意行山游水跑步,為人積極樂觀,交遊廣闊,個個星期六同一大班friend happy hour,要他日日放工即時回家,關上房門開電腦上網打機,不要跟人溝通,星期六日只可以留在家人煲劇,你覺得他可以忍受幾耐?如果一個外向者不能改變,為甚麼大家覺得一個內向者可以因為幾句說話而改變?
這種成功的定義,往往亦狹隘得只是事業有成愛情得意有仔有女積極樂觀正能量滿滿,在這種定義下,社會上不少人被視為失敗者,或者只是達不到成功的定義,不斷被人攻擊性格有問題要改善,令到他們本來不如意的人生,過得更痛苦。而他們很多時已經很努力,卻因為很多未能制的因素沒法成功。基於「善意」要他們改的人, 多數是順口開河貪口爽,從來無想過真的要去承載他人的人生。
我冇去做評估,但從我仔有亞氏保加症睇黎,我相信我本人都有。
回覆刪除龍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