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增長學一向是過去幾十年來香港教會界中的顯學,不乏教牧著書立說,開講座傳授心得。例如恩福堂的蘇穎智牧師,過去就寫過兩本《直攀高峰》,介紹恩福堂爆炸性成長的原因,葉松茂博士也有其獨家的大手佈道法。有一段時間「外來的和尚會唸經」,蕭律柏的「可能思想」,馬鞍峰教會華理克牧師的《標杆人生》更係風靡一時,幾乎人手一本,到後來成為二手書攤常見的死貨,最新近則是曾金發牧師「某確類」門訓系統。
筆者上一代的牧者(對年青的讀者而言應該是上兩代了),不少人視人數增長是教會健康的指標,蘇穎智在其著作中,甚至不諱言惟有為教會帶來增長才是好的傳道人,而他的發展策略是不斷擴堂植堂,更多人就換更大地方,更大的地方就吸引更多人,堪稱基督教loop loop loop大法。當中的邏輯很簡單直線:忠心的傳道人,必然忠於大使命;忠於大使命的傳道人,必然熱心佈道;熱心佈道,必然吸引更多信主;更多人信主加入教會,自然令教會人數增長。
早幾年仍未榮休的梁家麟曾在建道通訊186期《迷失方向的香港教會》指出:
//香港教會近年來發展停滯的情況,可以否定某些愛放高論的「先知」的一個歪理。他們恆常批評教會過分追求數字,重量不重質;但真相是壓根兒沒有重質不重量這回事。要是教會不專注尋求增長,單做所謂深度牧養,無論是多做細緻輔導抑或繁瑣的屬靈操練,結果都是質量俱敗;而最糟糕的是使教會內向化,並且創造空間讓信徒製造更複雜的人事與行政糾紛。不積極傳福音、不以吸納新人作為首要目標的教會,都是教會內部問題孳生的溫床,幾乎不會有例外。沒有異象,民便放肆。//
大概可以讓年青一輩的讀者,理解一下上兩代教牧對教會發展的觀念,一句總結:發展是硬道理,人數即福音廣傳。
不過,教會近期受到政治、疫情、移民潮的三重打擊下,不少堂會聚會人數斷崖式下跌。以筆者的母堂為例,在社會運動及疫情前平均每周崇拜人數超過千五人。近期實體崇拜重開後,出席人數維持在七百人左右,即使加上網上崇拜的數字,也不會超過一千人,流失率接近四成。堂主任上星期報告提到,流失的人當中,有二百人已經移民,不會再回來,估計未來兩年內還有兩到三百名會友打算移民。樂觀的話,在兩三年後或許有五百名會友留下聚會。現時已經減少了一堂崇拜,並要商討對策,處理仍未還清銀行貸款的單位,預期在未在一段時間內,出售「擴堂異象」,以縮減開支,及還款給當日借錢給教會並且打算短期內移民的會友。也有問過其他堂會的朋友,大概平均有兩到三成的人數跌幅。
我相信以上是不少香港中產教會近期的處境,人走,錢走,會友走,教牧走,留下各種尾大不掉的「異象」和事工,急需善後。
然後,我發現過去幾十年間的教會增長學,可能只是食正八九十年代整個的大趨勢,胡志偉牧師在《堂會走過新市鎮的年日》中指出:
「香港教會於一九八○年至二○一○年整體蓬勃的增長,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就是新市鎮的發展。」
「香港教會植堂運動的黃金歲月,應是八四年至九九年期間,配合政府新市鎮發展,因而堂會透過申辦社會服務(如幼兒學校、幼稚園、中小學、自修中心、兒童及青少年中心、長者中心等),從而棲身新市鎮不同公屋與居屋內開設新堂。」
隨住新市鎮發展速度減慢,加上樓價過去二十年飈升,以及政府政策改變,令教會擴堂植堂困難重重,2019年教會普查資料顯示,五年遞減率為11.9%,即每年平均遞減2.5%,為歷屆下跌數字之最。
過去追求教會增長的教牧,不少人真的有其個人之處,魅力非凡,能力卓絕,忠心侍主,令教會好生興旺,三十年間亦令自己名利雙收。不過,一如已故財經專欄作家曹仁昭所言:「大市個勢係升,你求其篤一隻股票都好易升。」估計當中不少教牧「升市股神」,個市升跟住升,個市而家跌,又跟住一齊跌。過去三十年的loop loop loop大法,未必能為香港教會力挽狂瀾,未知一眾教會增長學專家,對近日處境有何高見。
非常讚同!黎緊仲有慢慢收緊嘅宗教自由甚至去到宗教打壓,而香港嘅堂會好似幾普遍都仍然係幸福音神學做主軸,以家面對政權嘅政治上收緊自由其實好多堂會都hang 曬機唔知點應對,加埋將來一定出現嘅宗教打壓一定加速堂會出席人數失禁式下跌.... (而妨間,真係會討論呢個局面又積極諗對策嘅文章真係唔覺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