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好幾次思道平台的活動後,察覺一個得特別的現象:到場的信徒經歷和想法,對教會的見解及批評,非常雷同。過往我在教會談及教會內種種現象時,總會有人回答「唔係個個好似你咁諗」,但當我慢慢從堂會中淡出,更多參與多界的活動時,卻發現另一個世界。
剛剛去完思道平台最新的活動「思索、尋找、出路」,當中有一個很主流的意見是,教會現存的部份問題,是由於教會變大引起。譬如我自己的經歷,母會由一間不足二百人的屋村教會,到今日母堂崇拜人數近千六人,並且有五間分堂,我見證一間教會由細變大的挑戰及轉變。當教會只有二三百人的時候,我差不多認識全部人,當時維繫教會運作的關鍵力量,是彼此的關係。因為人少,消息流通得很快,亦無所謂異象傳遞的問題,當牧者或執事會決定要做某個事工,未由會友大會通過前,私底下大家一早有共識。譬如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個例子,我當年洗禮時不需要見執事或傳道人,因為所有人關係很親密,很清楚你的信仰情況是否適合受洗。
然而,教會慢慢發展到五百人以上時,便會面對一個很龐大的行政壓力,當時教會的共識是要建立制度規章,做好行政。舉個例,當年經常為一件事非常困擾,是教會大型活動的報名。一間六百人的教會,請來一個知名講員辦一次讀經營,名額只有一百二十個。這一百二十個名額究竟如何分配才講得上公平?
先到先得?碰巧有人要外出公幹無法親身排隊,可不可以托人代購。
抽籤?年青人當中,一大班朋友有幾個抽到,有幾個抽不到,可能全部缺席杯葛。
不同團契的分配比率又如何?
要一定親身報名,還是接受網上報名,網上報名的系統又是誰負責?
只是一個營會的報名方法,已經相當煩人,日常教會的運作可想而知。
教會要建立制度,但當中大部份的教牧同工,以及執事/長老,絕大部份並非管理專才,所謂制度規章,背後欠缺理論及科學化管理,而是由在位者的個人意願主導而成,其中一大目的是為了方便管理,而最方便管理的制度,就是劃一、僵化、不變,毋須花心思去彈性處理不同的情況,美其名不變應萬變,抵受潮流衝擊。
例如學校要學校著校服,校方只需頒布一套校服的準則即可,而無需要為每個人不同的便服去制定不同的規矩。
於教會而言,如果每一個信徒,有同一套信仰,有同一套做法,有同一套語言,對主事者來說便最容易管理,亦因如此,大型教會才有可能出現,兩者互為因果。君不見本地不少的大型教會(Mega church)均有一些半強制甚至強制的信仰栽培班,要求每一個參加聚會的信徒參加,達到一定的要求後才算正式被接納。
例如我曾到過城中一間超大型教會的團契,所有新人,無論你的信仰程度如何,信主有幾多年,一去到必先參加一個由主任牧師編寫的初信查經班,歷時超過半年(我沒有捱到最後,所以不清楚時間長短),完成後才可以正式進入團契的小組,成為團契的一份子,否則只能待在大組裡。大抵而言,這是一種統一思想的做法,但這種做法,是否真的合乎聖經,還是合乎行政效率,方便管理?似乎沒有人認真深入探討過。
很多人會忽略,當一套制度或文化建立後,本身有生命力維持自己存在,對任何不同意見或做法,會起排拆作用,保持自己運作暢順。這種情形,很多時甚至不分對錯與否,符合制度會留存,不合制度便會消亡,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最終維持制度的重要性,會凌駕人的價值,變成人為制度而存,人變成制度中的一粒螺絲釘。
而這正正是耶穌反對法利賽人的律法主義,因人的遺傳而放棄神的道。
試想想,你現時教會中,有沒有一些規矩,是絕對不能違反,卻又找不到明顯聖經根據,卻一代一代流傳下去,成為傳統。
似乎越係認真係信神就越易叛"教", 此事自有所謂會堂和教會就從沒終止過
回覆刪除此乃人的劣根性, 就算十二門徒都有人爭坐耶穌左邊右邊; 另外就係錢, 三十銀子就連耶穌都賣得, 所以有鄺保羅之流其實一啲都唔意外
聖經教既係"不要効法這個世界", 所以, 咁有公司文化既"教會", 並非真正信神既人所宜
我係思道活動遇到大部份人信仰非常認真,甚至係有已離開教會的傳道人,呢個情況實在非常不健康。
刪除我睇過一本書講英國宣教士david livingstone去非洲宣教既經過
回覆刪除佢每去到一個地方建立信徒群體,都睇實佢地唔好比一個教會有超過50人,多左就拆細
目的就係防止人多口雜是非多,有機會比撒但搞事
教會又好,商業公司又好,任何組織都好,所以d制度及文化要久不久要更新一下吧 (雖然基礎在聖經仍然維持不變), 易說難做。
回覆刪除建立制度係一門藝術,執行方面亦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