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帝秦何必又亡秦


面對改革的呼聲,近年教會嘗試回應,經常祭出一套講法,叫「走入建制,改變建制」。叫信徒不要做永遠的反對派,要留在建制中(不論何種意義的建制),甚至主動加入,勤勤懇懇花個一二十年,在內部慢慢攀升,爬上高位,掌握權力,取得話事權之後,就可以實踐心中的理想,現在不要為反對而反對。

雨傘運動後,不少教會領袖嚴辭告誡年青信徒不應該參與政治,或投身社會運動對抗政府,認為是不務正業搞社會福音。因為當年耶穌也沒有投身政治,嘗試推翻羅馬的統治,信徒當效法耶穌,不應以政治立場作為信仰實踐。可是同一時間,同一批教會領袖又鼓勵年青信徒要讀好書,成為社會上的精英,然後加入政府,效法但以理,在建制中實踐抱負,惟有更多信徒進入建制內作鹽作光,施政才會改善,修補社會撕裂,締造和諧共融。可是,耶穌無疑沒有搞革命推翻羅馬政府,同時不見得耶穌有加入羅馬管治階層啊!走上街頭是政治,難道加入政府管治班子又不算得上政治?

教會教導大家要效法耶穌,「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沒有先成為法利賽人,花一二十年當上法利賽派的領袖,積蓄自己的勢力,然後改革律法主義;耶穌也沒有先打入撒都該人及祭司的圈子,花一二十年努力,由文士做起,當上大祭司取得權力,才潔淨聖殿;耶穌更沒有先入籍羅馬,在政治圈打滾,花幾十年時間爬到凱撒的位置,然後再傳福音。耶穌只是保持謙卑,不斷踐行,四出傳道治病趕鬼,終成就救恩,影響力持續二千年而不衰。

教會一貫的教導是,人要在神面前謙卑順服,跟隨主,不要追求成功,亦不必追逐權力,「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只要堅守主道,相應的事情自然會發生,「即或不然」,亦不應妥協就範,放棄原則。根據某部份教會領袖的講法,效法耶穌「非以役人,及役於人」是白費心機,在教會中以至社會上,最重要是力爭上游,無權無勢甭談理想。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世界上能夠抵受權力誘惑的人鳳毛麟角。追求權力以圖成就理想,本身極為困難,絕大部份時間失敗收場。原因實在很簡單,因為依賴權力去改革,有地位才有發言權,當失去權力地位之後,改革自然告終。幾乎無一例外會捲入權力鬥爭之中,黨同伐異,以鞏固權力為第一要務,因為沒有權力就無法革新,無法實踐心中的大義。以為自己可以在當中保持清醒,毋忘初衷,往往在過程中迷失自己,變成野心家,為攫取權力,不擇手段。

遠的不說,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年,基督徒高官的比例高得異乎尋常,當中有沒有以基督精神,改善到香港的施政呢,當中有沒有人效法但以理「即或不然」,面對政府倒行逆施時,膽敢公然抗命,走入獅子坑呢,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我亦見過不少人,以反對派自居走入建制,逐漸爬上高位,自詡「毋忘初衷」,但外人眼中,根本就與建制無異,最後「走入建制,改變(自己成為)建制」,甚少有例外。

說一段歷史往事。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滅南明,絞殺永曆帝,進封平西王,虎踞一方。康熙見三藩勢力日增,養癰成患,遂下令撤藩。吳三桂率先反抗,降清近三十年後又再舉起「反清復明」大旗。吳三桂昔日鎮守寧遠時,與洪承疇幕僚謝四新有舊交,起兵後卻聘謝,謝回一詩以答: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
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有說此詩為清人張茂稷所作)


語譯

李陵心裡的想法已久歷風塵,三十年來難道為了臥薪嘗膽?
復興楚國不可能先覆亡楚國,臣服秦國又何必要消滅秦國。
熱誠的心早已為美色而改變,歷史也無法原諒白頭髮的人。
無盡夜裡聽見角聲無法入睡,那忍受得住想念兒子及親人。

李陵是漢朝名將李廣的孫子,廣結交,善騎射,具將才,有祖父遺風。可惜因戰略錯誤,孤軍深入,五千步兵遭遇八萬匈奴騎兵,力戰八日,且戰且退,殺敵過萬,最後因糧盡矢絕而投降。匈奴單于愛其勇武,厚待李陵,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此事令漢武帝大怒,盡抄李氏一家。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說,頂撞皇上而被判死刑,最後接受腐刑偷生而著《史記》。漢武帝死後,昭帝即位,李陵好友霍光、上官桀等主政,派人往匈奴勸說李陵回漢。而李陵卻表示:「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

詩中頭兩句以李陵的故事諷刺吳三桂,李陵縱有愛國之心,投降之後卻也沒有復叛,吳三桂降清三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難道真的為了臥薪嘗膽,效法申包胥援秦救楚?要是這樣,復明怎會先將明朝滅亡,已降清為臣何必再反清,兩度變節,在道理上已無任何立腳之處,所以歷史也將毫不留情地批評。最後兩句是說吳三桂當日降清,對北京的老父及家人置之不顧,連累吳家三十餘口被李自成滿門抄斬,叛清時,兒子吳應熊及其孫吳世霖又被清朝處死。提醒吳三桂當聽到打仗的號角聲,應當想起自己累及的親人。

在關鍵的時候放棄堅持原則,即使日後抬出多響亮的口號,只令人覺得反覆無常,前言不對後語,難以得到天下人的信任。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