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會普查結果出爐之後,明言教會對牧養大專至初職信徒處於劣勢,根據傳統經驗,在信徒初踏入社會之際是流失的高峰期。之後在不同的教會媒體已經引起過一波討論,大部份圍繞在理念上的不同,導致一班年青人的價值觀與教會主流的價值觀出現分歧,令到他們走出去。今次稍轉筆鋒,談談教會對職場牧養的問題。
初職信徒面對身份的劇烈改變,在初踏入社會時,是相當需要身邊人的支持及指引,但由於近年,香港經歷過幾波經濟危機後,工作文化劇烈轉變,連不少職場老手都難以應付,叫苦連天。不少傳道人缺乏第一手經驗,特別是上一代的傳道人,很多是一畢業後即蒙召進入神學院,並沒有任何在社會上的工作過,或者已經牧會多年,對工作環境掌握不足,結果有很多教導,是過時及脫離現實。
脫節的職場教導
至於教會教導有幾脫節,以下是我在教會中的親身經歷:
到目前為止,當有人因為工作的緣故,無法穩定出席聚會時,仍然會聽到傳道人毫不考慮對方的經濟情況,而直接建議對方辭職,「專心等候上帝的供應」。
在轉工的問題上,在教會主流的意見幾乎是反射式叫人不要辭職,而不會去考慮對方實際的情況及社會出現的新現象。例如今時今日,若有人長時間在同一公司同一崗位上,不會視為忠心、穩定,而是理解成一種無能的表現,缺乏野心而無法升遷或轉工。但教會的教導往往是簡單而片面,「到到都係咁啦」(那裡都一樣)、「忍下啦」(再忍耐一下)、「唔好成日轉工」(不要經常轉工),或者就用幾個成功見證告訴你,「呀邊個邊個最初都係咁架,到最後咪又做咗十幾年」(某某人最初也是這樣,到最後也一樣能做了十幾年)。
在我工作十多年後,轉過好幾份工,雖然當中貫穿了一些大道理,但肯定可以說,不可能「到到都一樣」(那裡都一樣),有時候需要退讓,有時候要據理力爭;有時候要顯得謙虛有禮,有時候要積極進取。每個行業的處境也很不一樣,即使同行業同職位,不同公司分別也很大。對於初職信徒來說,他們缺乏社會經驗,當遇上不良工作環境及無良老闆,是極需要有經驗的人替他們識別,然後儘快辭職,以免造成實際傷害。然而,在教會中傳道人可能只會教你「為對方祈禱」、「順服肉身的主人」、「連乖辟的都要順服」、「像是給主作的」。簡單來說就是叫人啞忍,並將對工作的怨言投訴,視為「對神沒有信心」、「只懂抱怨,不夠正面」、「不順服」,要人反省是不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再造成二次傷害。
聽過有傳道人說不要拿公司的紙筆文具回家用,意外袋回家中也要儘快拿回公司,因為犯了十誡--不可偷盜,言之鑿鑿。但,相信大家很多人都試過,特別是放工之後有節目,收工時去水機裝滿一樽水離開,這又是不是盜用公司財產呢?我反問時,對方竟一時語塞無法回答。
在教會接受的教導,不少是如此膚淺而邏輯前後不一。
所以我提議過,香港教會應該也搞一套類似《窮富翁大作戰》,讓大言炎炎的傳道人在今日香港實際工作環境下,實踐一下自己的講法,看看會不會有另一番體會。
偏差的職場理解
除了部份本來已經很有意義的工作,例如醫生、消防員、教師等等,教會對於一般工作意義的探討,所謂職召的問題,幾近空白,究竟一個朝九晚六晚晚加班到八九時的寫字樓文員,在建設神國中有何意義呢。特別是華人教會,對職場的理解,恐怕只是一個待割的福音禾場,信徒工作的意義,除了可以提供穩定的十一奉獻,就是在工作場所中與其他人打好關係,領人歸主。所以教會要塑造出一種職場基督徒樣式:待人友善、外向、健談、容易識朋友、不怕蝕底、講究原則,金多寶時不夾錢買六合彩以做好見證。
問題是,在香港的職場環境下,是講求效益,說白一點就是為了賺錢,關係往往是其次,或者只是為效益服務,不少工作上合作無間的伙伴,在下班後未必是朋友,能夠在工作上找到合得來的同事,然後成為朋友,為數不多。
兩種本來是極不協調的價值觀,在教會內又沒有好好研究、融合,提供合切的教導,結果初職信徒,就應驗經上所說:「如同羊進入狼群一般」,慘遭屠殺,他們純良如鴿子,卻沒有訓練得靈巧像蛇。而且亦出現另一個問題,不少基督徒視工作為「兼職」,傳福音才是「正職」,以致他們在公司不務正業,更加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空白的職場倫理
有一段時間,幾乎讀遍了教會圖書室內講工作的書籍,發現所謂基督教職場倫理,根本就與一般職場倫理大同小異,一樣叫人有誠信、忠誠、盡責、注意人際關係、如何處理衝突等等。若然抽走基督教職場倫理書籍中的聖經經文,普通人可能不會察覺當中有任何分別。坊間著作汗牛充棟,來切合不同人的需要,不論你是初職、中層或是管理人員,總能找到適合的,不少比那堆教會書寫得更好更貼身,教會提供那種所謂分別為聖的觀念,真的不會神聖很多。
撕裂的職青群體
很多信徒被逼聽一套,做一套。部份信徒很聰明,他們自覺將信仰與工作分割,在工作上多少腥風血雨,絕不帶來教會,教會變成 他的俱樂部、安樂窩,是來忘記現實的痛苦,星期六、日回來見見人、充充電,再出去撕殺。另一種信徒,嘗試將兩套極為分裂的價值觀融為一體,嘗試實踐那些離地的教導,然後滿身傷痕回到教會,又被人覺得「充滿苦毒」、「只懂抱怨」,要「認罪悔改」。
結語
不是認為教會包生仔,完全照顧初職信徒的所有需要,將初職信徒離開的原因,完全怪罪在教會之上,因為當一個人出到社會工作,亦必須要有一定的適應及學習能力,不能完全依賴別人。但也不能否認,以上的問題,是很多初職信徒一走了之的原因。特別在香港教會當中,普遍以分齡牧養,若教會有一定規模,很難可以認識到社會經驗比自己好的前輩,在有困難時咨詢他們。一個初職團契若有二三十人,已經足以令傳道人及導師疲於奔命。教會在堅持分齡牧養之餘,如何打開這種垂直關係,令年幼的信徒可以向年長的請教,年長的也可以指引年青人,這不正是教會一家的觀念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