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最新一期教會普查結果出爐之後,對於普查結果說明教會在初職牧養上出現問題,已經聽過不少教會中人去回應。坦白說,到目前為止,對他們的回應感到文不對題。
大致上,他們將問題歸疚在離開的人質素不夠,被世界引誘離去。所以教會在事前,即青少年、大專時期要提供更多訓練,改善他們,要他們擔任更多事奉,利用責任將他們困在教會中,加強彼此關係,令他們離開時更多考慮。而沒有從教會本身的角色、結構、社會責任出發,從內反省更新。仍然希望用教會舊有成功一套,例如加強關心、佈道、門訓、事奉,去面對今日不斷冒起的新問題。
據筆者的觀察及體會,今日年青信徒出走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不是他們不能在教會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缺少門訓和事奉機會,或是對大使命實踐不足。如果認為他們質素不足而離開,這種觀察大致上在九十年代是適用,卻與今天的情況有別。很多離開的信徒都是對信仰較認真的一群,他們察覺自己對信仰的理解與教會有別,覺得教會前言不對後語。
主日學聽但以理的故事,教導做上帝的僕人要不畏強權,即或不然,寧死不屈。到他們在雨傘運動中,走出來踐行自己的信仰,面對與權力的衝突時,教會突然又叫大家當順服掌權者,做個守法的良好市民。
在教會查經,查到少年的官,因為財產很多而放棄跟隨耶穌,深覺婉惜,教導人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不要事奉瑪門,轉頭又發現教會打算耗資數億資金擴堂,發現自己積攢在天上財寶,原來被教會拿來購買物業。
一方面叫他們組織事奉,關心街頭露宿者的需要,體會社會貧富不均的嚴重,教會另一方面坐擁百以千萬的盈餘,長年放在銀行不動,號稱以備不時。
教會教導他們,要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卻又開動輿論對同性戀者窮追猛打,組織遊行集會,反對性傾向歧視法。
這種信仰上的違和感,並不是單單可以從加強關心、加重事奉、提供門訓等等可以解決到。教會對一班年青信徒有要求時,一班年青信徒同樣對教會有要求,期望教會能活出使命,他們就拿自己在教會學到的那一套,反過來檢示教會。當他們發現當教會不成教會之時,不是他們離開教會,而是認為教會離開了信仰,促使他們另覓天地,實踐信仰。
據筆者的觀察及體會,今日年青信徒出走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不是他們不能在教會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缺少門訓和事奉機會,或是對大使命實踐不足。如果認為他們質素不足而離開,這種觀察大致上在九十年代是適用,卻與今天的情況有別。很多離開的信徒都是對信仰較認真的一群,他們察覺自己對信仰的理解與教會有別,覺得教會前言不對後語。
主日學聽但以理的故事,教導做上帝的僕人要不畏強權,即或不然,寧死不屈。到他們在雨傘運動中,走出來踐行自己的信仰,面對與權力的衝突時,教會突然又叫大家當順服掌權者,做個守法的良好市民。
在教會查經,查到少年的官,因為財產很多而放棄跟隨耶穌,深覺婉惜,教導人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不要事奉瑪門,轉頭又發現教會打算耗資數億資金擴堂,發現自己積攢在天上財寶,原來被教會拿來購買物業。
一方面叫他們組織事奉,關心街頭露宿者的需要,體會社會貧富不均的嚴重,教會另一方面坐擁百以千萬的盈餘,長年放在銀行不動,號稱以備不時。
教會教導他們,要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卻又開動輿論對同性戀者窮追猛打,組織遊行集會,反對性傾向歧視法。
這種信仰上的違和感,並不是單單可以從加強關心、加重事奉、提供門訓等等可以解決到。教會對一班年青信徒有要求時,一班年青信徒同樣對教會有要求,期望教會能活出使命,他們就拿自己在教會學到的那一套,反過來檢示教會。當他們發現當教會不成教會之時,不是他們離開教會,而是認為教會離開了信仰,促使他們另覓天地,實踐信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