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發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 (Barbara Ehrenreich)寫下此書的原因,是因為她患乳癌時的經歷。當她參與一些乳癌的支援小組時,卻發現在當中不能抱怨,不能顯示出對癌症有憂慮、悲觀的想法,只能顯露正面的情緒,須將癌症視上天的恩賜、禮物好好迎接,是被上天選中的人。明明接受治療後感到身體不適,仍要說自己過得很好,比別人更好。作者試探性地在網絡組群上說幾句抱怨話,旋即惹來各種「關心」,甚至有人反過來認為她患癌,是因為過度悲觀,吸引了癌症。種種遭遇令作者去研究這種凡事正面,不能悲觀的想法,是從何而來,是如何滲透了美國人生活的各部份。
我較有興趣是正向思想是如何進入基督教而演變為成功神學,正向思考並不只一般鼓勵人積極樂觀地生活,當中固然有這種元素甚至也很重要,但postive thinking不單單指think postively,而是認為宇宙間有一種能量,希望人生活滿足美好,只要人懂得當中的法門,就可以隨心所欲,要車有車,要樓要樓,患癌得醫治,而正向能量正是當中鑰匙。其中心思想是,個人的精神力量能夠改變處境,只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宇宙能量會幫人達成願望。而人就必須時時警惕自己,保持樂觀積極,接通宇宙能量,以迎接這份禮物。
一個最簡單普遍的做法,就是叫人向宇宙開訂單,首先將你想要的東西,在心裡面想像出來,越逼真越好,例如你想要一輛車,就要將車的牌子、顏色、皮梳化的紋路、軚盤的觸感,幾時會用車,和那個人去遊車河,通通都要想像出來,然後就向宇宙能量下訂單。必需保持正念,覺得自己值得擁有這輛車子,到最後你想像中的東西就會實現,你就會收到與你想像一模一樣的車子。(大家有沒有為意,這種做法跟教會叫人為未來伴侶祈禱,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很容易明白正向思考如何與教會結合:上帝是宇宙能量,信心是堅定不移的正向思想。而教會本來就有不少「情債、錢債、樓債,信耶穌就搞掂晒」的見證故事。某某生意失敗,信耶穌歸向神之後突然一帆風順,倒過來財政上大力支持教會。結果兩者一拍即合,正向思考需要教會來推銷自己,教會也要成功故事吸引人來。
曾經何時,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才是中國知識份子的傳統,有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歷史上的賢臣名相,在大家心目中的那一個不是夙夜憂勤,輸肝瀝膽,死而後已。舊約先知耶利米,一生癲沛流離,何曾展現笑顏,正能量爆燈。但近年受到正向思想影響,即使是正常的擔心掛慮都會被負面標籤,連患癌喪親失業失戀,仍然要正能量爆燈,不可以現出負面情緒,甚至會被視為靈性上出了問題。
蔡元雲醫生:憂慮是犯罪,因為是「不信」
https://www.facebook.com/GCCHongKong/posts/487613924615776?stream_ref=5
這種風氣迅速橫掃本地教會,一時人人正能量,掃走悲觀失意。我不是說做人保持樂觀積極活潑開朗是錯,若有人能處於逆境下仍能保持樂觀,當然相當激勵人心。但正面樂觀變成一種必要,基督徒必須樂觀積極活潑開朗,凡事一無掛慮,結果無法與哀傷失意的人同行,難道這又合乎聖經的教訓?
這種風氣迅速橫掃本地教會,一時人人正能量,掃走悲觀失意。我不是說做人保持樂觀積極活潑開朗是錯,若有人能處於逆境下仍能保持樂觀,當然相當激勵人心。但正面樂觀變成一種必要,基督徒必須樂觀積極活潑開朗,凡事一無掛慮,結果無法與哀傷失意的人同行,難道這又合乎聖經的教訓?
大家可以留意,聖經中那一個人物完全符合現代正向思考的要求?連耶穌自己在客西馬利園禱告之時,也憂傷難過,幾乎要死!凡人怎可避免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