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所有發表內容,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敝blog負能量爆燈,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包括痰多咳嗽,夜睡不寧,神經緊張,潮熱汗出,心煩多疑,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請即時停止,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褪網日後感想

圖片來源:褪網日活動網頁


雖然不完全認同明光社暨基督少年軍舉辦的褪網日,不過,實踐是驗證真理的惟一途徑,所以我也褪網了二十四小時。

二十四小時不上網對我來說是易如反掌,因為本身不擅交際,在網上本來就不多與人保持交流,所以只要預備好節目消遺便可,況且我還有很多書,很多電影未有時間看,星期六早上要去踢波,這二十四小時褪網生活無風無浪,並無出現任何吊癮徵狀。
經歷了二十四小時無網生活後,會從兩方面去講下對整個活動的感想,一是技術層面,一是活動理念。
首先講技術上,褪網日所提到的完全褪網,在實行上有一定難度,並非個人網癮大忍不住。因為除了躲到深山收到到訊號,或索性將電話關機,將電腦的網絡線扯下之外,電話電腦是無時無刻在收集數據,例如電話的天氣apps,微軟視窗的自動更新等等,至少我就沒有刻意關掉視窗的自動更新,而「被上網」了。另一方面,由於網絡的發達,有很多服務要依賴網絡,如Now TVHKTV就是利用網絡傳送;新一代的電視遊戲機,幾乎都內置了連線功能;有些運動手帶會將個人的健康資料直接傳上雲端,在褪網日是否將這些計算在內呢?要達致完全褪網,恐怕要遠離所有電子產品才成,否則,就要像猶太人守安息日一樣,要設下很多床層架疊的規矩,糾纏在細節上,忽略了真正的意義。
所以就要講到第二點,關於活動理念。

有人說,不應該糾纏在褪網的細節定義上,而是要關注背後宣掦的意念。

根據褪網日的網頁:
「我們認為社交網絡的關係不能取代真實面對面的共處和交流;
我們鼓勵巿民健康使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不依賴、不沉溺;
我們呼籲大家天天騰出放下智能手機的空間,享受無網絡生活的好處。」
暫不論這幾條宣言是否真確,那麼,褪網有沒有很直接地,令到大家達到以上的目的呢?我只能說,有一點吧!
不太怪責明光社及基督少年軍,因為香港的教會界搞活動,經常出現類似手段與目的不配合的情況。教會或相機構,籌備一個活動,背後一定有一個相當崇高、無可置疑的理念,但實行出來的手法,又往往與想達成的目的有一段差距,而令到整個活動荒腔走板。近年最為人垢病,當然是影音使團的方舟事工,就不論真假,但聖經考古與傳福音的的關聯性有多大呢?說好聽的是文不對題,難聽一點,這是為求目的,不擇手段。
基於實際技術及傳達理念上,褪網的做法都有一些明顯缺點,所以到最後,我亦提出自己的建議及想法,希望有關方面能參考一下。
私下與信徒朋友談過,對褪網第一觀感是覺得太負面,又是不准做這,不准做那。當然有人反駁說,是大家誤會了,或者更激烈地說大家對明光社有偏見。但如果一個活動一出台後,就有很多人誤解,除了大家都誤會了之外,是不是活動在設計上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瓜田李下的道理相信大家明白,最少將活動改做一個較為正面的名稱,是有實際需要,更容易獲得所要效果。至於偏見問題,不否認社會上甚至教會圈子內,因為過去種種言論及行徑,以致對明光社的存在一定偏見。然而面對偏見,可以堅持己見,特立獨行,「橫眉冷眼千夫指」,但就要不能太過怪別人誤解,也可以反躬自省,收窄距離,求同存異。
參詳過幾句褪網宣言,我覺得活動其實是針對是過份依賴社交網絡,削弱了面對面的溝通,再加上我剛才提到,要完全褪網技術上有困難,因褪網連Google map都不能用,是「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我覺得,倒不如將褪網的範圍收窄,定在社交網絡或即時通訊軟件之上,再加上一些可以加強人與人溝通的活動,令整個活動更能對準焦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